疫情之後,遊客驟增,旅遊區生意一片興旺。可是,民生區的營商環境不但不見好轉,更有雪上加霜的無奈。市民感嘆物價高升,商家感嘆生意難做,因此搞活澳門經濟,顧及民生之事逼在眉睫。
搞活經濟,增加居民幸福感,無疑是每屆政府為之頭痛之事,特別是疫後元氣大傷,談何容易!縱觀大多發展中的地區和國家,都是通過借力,重點是引進資金甚至重大投資,來搞活經濟!如果有外來資金,有重大投資,又有相應的管理人才、開拓性人才落戶澳門,不僅能創造眾多發展項目,優化澳門產業結構,增加澳門的經濟活力,而且會因此產生更多新職位,造就澳門人就業,這絕對是振興經濟,顧及民生的重要切入點和好手段!
任何1個國家、地區引進開拓性的人才、新的資金來發展經濟絕對是事半功倍手法。以澳門為例,如果能留住之前已經在澳投資長達10年的投資者也是1個事半功倍的方法。
曾因特區政府沒有1個部門在此10年中告知每年須居住183天,而在10年後(即現時)被撒銷澳門臨時居留身分的投資者,基於原先的投資項目沒有停止,建議特區政府考慮以新起點讓有關投資者恢復(或重新無縫對接)批給原有的非永久居民身分,再要求其在以後日子遵守居住要求,相信這不失為公平合理做法。既省卻大量因法律訴訟而動用的公帑和時間,也可避免因「趕人走」而帶走資金,以及因撤資引起又一波失業潮出現的可能性。
同時,這一做法更可加強以後的所有投資者對澳門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可樹立起特區政府有擔當、有信用的形象!不論哪屆政府,哪個部門,代表的都是澳門特區政府而不是其個人,哪怕做錯、不足,也應有擔當、負責任,而不是讓小市民、讓投資者承擔。其實凡作出重大投資者,只需核對其投資金額,確認造就澳門人就業數據即可。
現在特區政府提倡融入大灣區,同樣也希望大灣區企業融入澳門,這才是粵澳共融共通,才是澳門回歸祖國懷抱的表現。如果之前所做的所說的事,隨時改變,甚或都不算數,口口聲聲說重視招商引資,重視引進人才,豈不成了葉公好龍?澳門傢俬建材裝修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