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官員應少喊口號多做實事

2620

  特區政府公布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五年規劃(2024-2028),坊間就有意見認為:經濟適度多元不過是特區政府用花拳繡腿來拖沓,核心還是緊盯博彩收益來滿足政府的開支。此說正確與否,相信市民都心中有數。澳門經濟適度多元,是天時、地利、人和「三合」所註定的發展趨勢,因此國家在「十二五」規劃中,就把澳門定位為「建設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這要求特區除了開發澳門歷史文化旅遊之外,還意味著澳門未來的發展,必定會透過藝文品牌、體育盛事、會展美食等交流平台,吸引更多知名表演(參賽)團隊來澳活動,爭取更多的不同客源,令社會經濟朝著多元的方向前進。

  為了打造多元的格局,當局也確實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績,這點應予肯定。不過,隨之而來人們卻從不同的方向聽到陣陣激動人心的口號聲,先有甚麼打造「美食之都」,接著的有「演藝之都」,緊隨而來的就有「體育之城」及近期提出的「教育之城」等等,至於日後是否還會出現甚麼「會展之都」、「健康之城」,甚至「牛雜之埠」、「手信之城」等五花八門的口號?恐怕也難預料。

  無可否認,美食、演藝、體育、教育等產業是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一環,不過人們並不知道這些冠冕堂皇的評議標準是甚麼,究竟是隨意自封,抑或是集體評審?事關在漢字中不管是「都」字還是「城」字,無論在古代語,抑或現代語的語境當中,已不僅是一個建築名詞,更是富含深刻文化內涵的符號。如「首都」、「國都」、「京都」就是一國最高行政機關所在地方;又如「城」字,除了指城邑的牆垣外,其實還有國家的概念,換言之「都」與「城」均屬於政治、經濟、文化頂層的中心地方,不輕易承受得起。須知,澳門雖為獨立經濟體,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範圍內唯一法律允許經營賭場的城市和地方,但澳門始終僅有不足40平方公里地方,人口也只有約68萬,如此的微型體量能摃得起這麼多個「都」?那麼多個「市」的尊稱麼?別說放在全國各省市來衡量對比,就算放在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與任何一個城市對比,亦只能相形見絀。澳門期望樹立多種好名氣可以理解,但實際上當人、財、物都不匹配而力不從心時,盛名之下遺下的只有難言的尷尬,甚至淪為笑柄。公道自在人心,功過自有公論,完全毋需自我標榜!最好悶聲發大財。

  平情而論,要打造「美食之都」並不是一年一次在三盞燈舉辦一次「潑水節」,在旅遊塔前舉辦一屆「美食節」就可成名的,當局是否看到民生區大量中小型餐飲食肆關門結業?當日漸見少的傳統雲吞麵、裹蒸粽、豬腸粉、紅豆糕等食品在橫街窄巷消失後,「美食之都」又靠甚麼來支撐?要打造「體育之城」也並非僅僅組織如大賽車、風帆賽等幾場國際賽事便算大功告成。當局有否正視運動場地不足僧多粥少,不少青年團體和學生,每天為租用運動場地而惆悵惘然,甚至發生群體衝突。沒有培訓地方如何吸引人才,並培養出優秀的尖子?

   再說打造「演藝之都」,當局應捫心自問在這方面的關心和扶持真的到位了沒有?澳門演藝社團不少,儘管規模有大小不同,且多屬「私伙局」性質,但每年的演出卻不少,尤其是在年節假期,往往融合敬老助學同時進行,受眾不少。但當局卻對它們缺乏會務引導、藝術指導,而經費支持更是微不足道,差不多處於放手不理態度,任其自生自滅,更難講發展壯大。導致演藝學院的畢業生在本澳的出路顯得異常狹窄。政府把打造藝文品牌的任務全卸給博彩公司承擔也不正常,亦欠公道。

  至於打造「教育之城」之說,相信業界和市民心中有數,故不再細說了。澳門應有自知之明,宜在不同領域踏實地做每項工作,正確處理好專業性與群眾性的關係,在優化硬件設施的同時將軟件幫扶落實到位,以帶動片區和中小企的發展。人們喜歡埋頭苦幹、默默奉獻不爭功諉過的官員。信口開河亂提口號,也許能獲「豬乸咬螺殼──得口爽」的一時快感,卻對整個社會毫無幫助,希為官者緊記「少說多做、行勝於言」的名句。

  社會民生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 陳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