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通識教育部合辦的「澳門社會系列講座」昨假科大D座會議廳舉行,並以「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20周年」為主題,邀得澳門中華文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李業飛主講。會上,李業飛從多角度回顧並探討澳門歷史城區的申遺成果、「國際大都市金名片」內涵,更通過圖文展示、現場互動,讓在場學生切身感受澳門小城的魅力與文化自信。他並勉勵年輕學子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養分,未來在各自專業領域,繼續為澳門的文化保育與創新貢獻力量。他強調,用好世遺等「金名片」,講好愛國愛澳故事,是歷史賦予我們的時代責任。
李業飛在講座伊始稱,2005年7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二十九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全票通過,正式將「澳門歷史城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從此,澳門成為中國第三十一處世界遺產,也首次獲得國際社會認可的「國際大都市金名片」。這張世界級金名片不僅證明澳門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獨特地位,更改變了澳門的命運與國際形象。至今,這張「金名片」有20年,給澳門帶來太多實實在在的好處。
歷史城區申遺成功 彰顯中西橋樑地位
「澳門歷史城區是由澳門半島上22座連貫建築及8塊前地構成,而澳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的不是單座建築物,而是連成一片的歷史建築群城區」,李業飛娓娓說道。「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所涵蓋的5大歷史意義:一、展示澳門歷史建築群的中國之最;二、見證宗教與澳門密切關係的歷史;三、 中國歷史城市極具特色組合的例證;四、揭示東西方建築藝術博物館的背後;五、「碰撞與對話」、「開放與包容」。有關意義不僅從建築藝術層面彰顯澳門的獨特性,也反映澳門作為中西文化橋樑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與作用。
例如,澳門的歷史建築群,李業飛提到,「澳門歷史城區」內的眾多建築,如聖老楞佐堂、聖奧斯定堂、玫瑰聖母堂等是中國最早一批天主教堂建築,也是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築;聖若瑟修院大樓是現存中國最古老而保持完整的修道院;大三巴牌坊是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以大炮台為代表,包括東望洋炮台等在內的西式炮台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炮台群。可以說,澳門歷史建築群是西式古老建築在中國最集中的展示。
緊接著,李業飛回顧澳門作為天主教傳教基地的重要歷史。他介紹道:透過歷史城區建築物,可以看到宗教與澳門的密切關係。自十六世紀中葉天主教傳入中國以後,澳門一直是天主教傳教士前往中國的基地,當年包括耶穌會、聖奧斯定會、聖母玫瑰道明會、方濟會等4大天主教修會。而大三巴牌坊和大炮台共同構成的聖保祿學院遺址以及聖若瑟修院,見證天主教在中國傳教事業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部分歷史。
中國民間信仰變異 中西文化融合演變
有人美譽澳門為「東西方建築藝術的博物館」,李業飛說,事實上,澳門在面積細小的區域裏,媽閣廟代表了中國嶺南風格的廟宇,鄭家大屋則代表清末風格的富商大宅。而西式建築物方面,包含文藝復興以後部分的歐洲建築形式,如聖若瑟修院及教堂等。另外,還有糅合印度、日本以及中國沿海地方風格、最具獨特建築特色的海事及水務局大樓、聖奧斯定堂、大三巴牌坊等。至今,澳門仍保存一批反映歐洲特色,尤其是葡萄牙建築特色以及中西合璧的建築物,也保存著極具澳門特色的中國傳統建築物。
李業飛強調,「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是以捆綁式、全方位的城區方略向聯合國組織提交申報,立足於反映澳門歷史建築群最早創建於400多年前的歷史陳跡為基點。如上所述,有中式的廟宇、大宅,西式教堂、劇院、炮台等,顯示中國民間信仰在特殊歷史環境的延續與變異,同以葡萄牙人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中國的融合與演變,有力地展現出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綜合現狀。
他進一步稱,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後,特區政府提出以「博彩業為龍頭產業」。而中央政府提出澳門經濟要適度多元發展。2002年國家派出專家組來澳門,協助發掘「澳門歷史城區」建築群的歷史和獨特優勢,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澳門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為了照顧澳門,國家同時把早已準備向聯合國「申遺」的項目如開平碉樓等壓後提交。
學者整理鏡湖文獻 計劃申報記憶名錄
回歸前,葡國亦曾想利用澳門「申遺」,因為不是「宗主國」,更不是甚麼「主權國」,故沒資格申請。當澳門回歸祖國後,在國家全力幫助下「申遺」成功。「申遺」成功後,澳門各行各業都得益,尤其旅遊產業迅猛發展。李業飛認為,澳門今後要全力做好保護世遺資源和管理文遺財產的艱辛工作。尤其年輕人,應加強認識澳門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為澳門獨特的歷史名城而自豪,並積極參與到保護的行列中。這才是澳門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本。
去年,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來澳門調研時,強調澳門要「擦亮國際大都市金名片」。在李業飛看來,隨著國際社會重視澳門歷史和作用,不斷給予新的評訂和肯定,如何運用這些金名片來講好澳門愛國愛澳的故事,是歷史賦予我們的時代責任。目前,本澳已獲6張「澳門國際大都市金名片」,包括「澳門歷史城區」、「漢文文書」、「美食之都」、「功德林文獻」、「世遺城市會員」及「探索之星」。
他並提到,澳門文獻信息學會正推進鏡湖慈善會文獻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的工作,該文獻內容具有世界意義,如孫中山在鏡湖醫院開創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先河、人道主義救援、女性地位以及紅色資源等,澳門或將迎來國際社會認同的第七張澳門文化世界級「金名片」。
在整個講座中,李業飛以風趣幽默的語言與學生互動,活躍整個會場氛圍。每當講解完一個重點,他便停下來提問「剛才講了哪些重點?大家還記得嗎?」在場學生紛紛舉手回答,現場氣氛熱烈。對於踴躍回答問題的同學,他不僅給予口頭鼓勵,還親自將隨身攜帶的著作贈予他們。會後,亦有學生留在現場向李博士請教有關澳門歷史與文化等問題;更有學生要求與合照、簽名留念。
保護遺產推進發展 傳承澳門創新財富
後 記
澳門有500年中西文化交融歷史,記錄了從明朝、清朝、民國到共和國4個時期的歷程,見證澳門從滯後到發展的巨大變化。正如李業飛所言:歷史是一面鏡子,文化是一種精神,歷史文化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我們一手拿著保護文化遺產王牌,另一手拿著發展澳門的金鎖匙。「小小的澳門不斷獲得國際嘉勉,是澳門回歸祖國25年以來的重要記錄和榮耀!所以,廣大澳門居民要了解澳門、熱愛澳門,傳承澳門歷史文化,共同打造有文化的澳門,共同保護和創造新財富,為貢獻澳門而努力。」
《市民日報》專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