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Dr.Adam Leong梁文健醫生。日常檢查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觸過CT及MRI檢查,同樣一個圓桶形的設計,但有著截然不同的功能,亦有很多朋友對這兩項檢查不甚了解,今日一齊探討一下!
CT(X線電子電腦斷層掃描):主要是利用X線斷層掃描,電光子探測器接收,並把信號轉化為數位輸入電子電腦,再由電腦轉化為圖像,是一種無痛苦、無損傷的輔助檢查工具。
MRI(磁共振成像):是根據有磁矩的原子核在磁場作用下,能產生能級間的躍遷的原理而採用的一項新檢查技術,對人體無害。MRI對腦內低度星形膠質細胞瘤、神經節、神經膠質瘤、動靜脈畸形和血腫等的診斷確認率極高,對腦實質和腦脊液的顯示度極好。
CT檢查甚麼?CT最早應用於腦部疾病的診斷,特別對腦內的腫瘤有很高的診斷率,95%以上的腦瘤可由CT檢出,它對腦膿腫、腦囊腫也有很高的診斷價值。CT對鑑別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更是拿手,因為腦出血在CT圖像上出現高密度改變,腦缺血則表現出低密度改變,兩者完全不同。
隨著CT機器的改進和不斷完善,CT又被擴大應用於胸、腹、盆腔、脊柱和四肢疾病的診斷。例如,用CT檢查胸部,可鑑別肺結核、肺膿腫、肺腫瘤以及胸膜和縱隔內的疾患,還可以了解腫瘤的分期和擴散方向,這對制訂正確的治療方案有很大的價值。
肝臟是一個巨大的實質性器官,一般的X射線攝片難以顯示其病變,而CT則能清晰地顯示肝臟的腫瘤、囊腫、膿腫等病變。
CT在診斷胰腺疾病方面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因為胰腺深藏在後腹腔,一般的X射線和超聲波檢查常難以清晰地顯示,而CT卻能較早診斷出胰腺癌、急性胰腺炎以及胰腺的其他疾病。
此外,CT對盆腔的檢查,也可提供卵巢腫瘤、子宮腫瘤、膀胱和前列腺疾病的診斷資料。CT對脊柱、脊髓和四肢的檢查,能將骨形態、脊椎旁的肌群和周圍軟組織清楚顯示,從而獲得有價值的診斷資料。
核磁共振檢查甚麼?在骨科臨床上,核磁共振在檢查骨與關節病變方面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主要應用於骨內感染、腫瘤、外傷的診斷與病變範圍,尤其對一些細微的改變如骨挫傷等有較大價值,關節內軟骨、韌帶、半月板、滑膜、滑液囊等病變及骨髓病變有較高診斷價值。
核磁共振檢查的優勢是甚麼?部分核磁共振檢查不需要注射造影劑,不會產生電離輻射,可以檢查身體所有的實質性器官,具有多序列、多方位成像和高解析度、無創傷等特點。
核磁共振和CT檢查哪個好?從臨床角度來看,核磁共振檢查和CT各有優缺。核磁在神經系統、軟組織方面的檢查要比CT清晰,但CT在骨質結構檢查方面比核磁更好。能獲得腦和脊髓的立體圖像,不像CT那樣一層一層地掃描而有可能漏掉病變部位,但CT的檢查費用稍便宜些。
核磁共振對神經系統(包括顱腦、脊柱和脊髓)、五官、胸部、腹部、盆腔、血管及骨骼肌肉系統等全身各系統有著廣泛的應用,同時能診斷心臟病變,而CT掃描速度較慢卻無法勝任。
所以,不論CT或者MRI,都需要配合相關臨床評估,由醫生為病人判斷檢查項目及方法,如有不適,盡快尋求醫生協助。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必要時可諮詢相關專科意見,下期再見!讀者如有問題可電郵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