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台下)內 在

91

  「王道」,貫穿中華民族政治經濟民生,當中元素,也就是「和」、「大同」、和而不同的民族精神價值取向,體現在個人、群體日常中去,不管是工作、生活、學習,以至與人交往,莫不正是謙讓、尊重對方,而且,任何利益都要守住不會損人利己的底線,以至體現讓人三分和「大者」、「強者」禮讓「小者」、「弱者」;反過來,又在人際關係中宣楊以小讓大,於是,出現了「孔融讓梨」的故事,直指人心,形成教化,展現出來的正是建基於民族精神締造的「王道」。

  當然,簡單地看待「王道」,也意味著其並存所在的有「霸道」,為此,怎樣行「王道」,捨「霸道」,是在選擇中呈現此消彼長的形勢,只有警惕為人處世中可能產生的霸道而避開它的發展形勢,那麼,從側面看,也就是「王道」踐行又多了一分實在進程。

  由是,只有中華民族在不同時代、不同利害關係中,始終認清中華民族有這種傳統美德,有「和」、「大同」、和而不同、「義利觀」交織起來的文明、文化價值,便能堅守文化自信,深信一代代人可以依循先輩這套價值體系,展現「王道」,也能披荊斬棘,排除萬難,擺脫掉入「霸道」的陷阱,始終貫徹民族「和」、「大同」、和而不同、「義利觀」來承前啟後,將這份民族瑰寶加以優化,適應當代現實,又不失傳統、初心,然後傳於後世,展現不斷的優化、革新,適應時代發展所需,體現源源不斷的頑強生命力!

  中華民族正正以這種文化自信,抗拒似是而非的「西方現代化強國」之路;當然,這並非指我們便與西方的一套「水火不相容」,恰恰相反,是見賢思齊,也是擇善固執,更重要的是從省思中分析、選取有利我們改革的元素來供中華民族革故開新。於是,可以看到,同是要走市場化道路,但國家經歷40多年改革開放,可以避免掉入西方「森林定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可以繞過他們的「霸道」、侵略,殖民、掠奪,甚至在市場經濟、多元化、全球化中,不會以資本掠奪他人的財富而自肥,才會開出國際上人們泛指的「中國模式」,也就是我們堅守文化自信下的「王道」、「和」、「大同」!

  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愈演愈烈,當國際風雲變幻而動盪不安,何以東方這片廣袤土地上,會出現這邊風光和平祥和的太平景象,且能提出來「一帶一路」倡議,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正是「王道」的內在化於日常,引領中華民族前行。樂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