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以下簡稱WHO)憲章將「健康」定義為:「身體的、心理的與社會的完整寧適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已」,揭示「全人健康」為世界衛生組織與各國政府之努力目標,亦為健康促進醫院之核心精神。
加拿大在1973年率先提出「健康領域概念」,指出若欲進一步改善國民健康,則不能再僅著重於醫療領域,還必須在生活形態、環境因素與人體生物因素各領域均衡發展,在Lalonde Report5大策略中第一個策略即是「健康促進策略」,支持個人與組織,使其能接受更多責任並更積極地參與能影響身心健康的事務;預防醫學的時代已經來臨,惟有透過人民採取具體行動以及透過公私部門決策者的行動,才能顯著提升居民的健康。
1986年WHO「渥太華健康促進憲章」提出了5大健康促進行動策略,包括:建立健康的公共政策、創造支持性的環境、強化社區行動、發展個人技巧以及調整健康服務的取向。其中,「調整健康服務的取向」是後來健康促進醫院發展的重要基礎。
1997年「雅加達宣言」指出:各種場所(包括大都會、島嶼、城市、社區、市場、學校、職場以及健康照護機構)是全面實踐5大策略的機會,同時未來應發展各類場所的國內外網絡,以增進合作與交流,反映出健康促進醫院在國際健康促進潮流中,是與健康促進學校、健康職場、健康城市等同樣以場所為基礎的模式,且亦各自發展出全球性的合作網絡。
對於健康促進醫院,重視文化傳承。打造文化品牌,創新健康文化服務模式。在文化建設和品牌宣傳方面多措並舉,拓展品牌內涵,傳承發揚醫藥文化,重視環境建設。將健康促進元素融入醫院環境建設,在保障居民安全、舒適就醫環境的基礎上,通過打造多元化療癒空間,提升居民就醫幸福感。
通過打造不同醫療場所具有特色的牆畫及裝飾,緩解居民就診時的緊張情緒。有些醫院堅持醫學科學與人文藝術相結合,實現「醫學館、藝術館、博物館」的「三館合一」,完成醫院建築的「人性化、藝術化、智能化、生態化」,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方位為醫患打造充滿人文藝術的療愈空間。
重視「主動健康」。發揮醫院特色,聚焦優勢學科,搭建健康服務平台,走訪社區基層,推動健康關口前移。部分醫院組建了具有高技術水準、高精尖設備的「社區服務直通車」,廣泛深入社區、學校、企事業單位,創新了健康服務模式,將營養指導和治療融入診療全過程,實現從「被動醫療」向「主動健康」服務模式轉變。
健康促進醫院建設對於提高群眾的健康獲得感、推動醫院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各地要認真學習借鑑先進經驗,鼓勵、指導各級各類醫院建設健康環境、優化健康服務、強化健康教育、宣導健康文化、完善健康促進激勵機制,發揮醫務人員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升醫院健康促進工作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