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何以中華民族會形成務實的態度來處事幹事,且總是從變化中理解大趨勢,順之而行,催生演化,化危為機?那麼,便不得不回溯,看待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源頭,是建基於農業,以農立國。因為,務農首要,便得看「天」,看天地之變化,從天地的規律中掌握大自然變化的循環不息,才導入「人力」來生息、「改造」自己。
當「天道」生息規律形成人們認知國度,中華民族先輩便總結了一套一年之中循環不息的「規律」──二十四節氣,因而,依循這套規律,導入人的勤勞,便是務實,便是實實在在從「天地人」中自我發展。當中,沒有「爭」的餘地,也沒有違反天地生息轉變的「籌碼」。一如,春天來臨,是播種的時候;秋天,是收成季節;冬天,是「藏」的時候,等待下一個春天來臨。
這種規律,是「勢」,人只能因勢利導介入其中,不能「爭辯」、「包頂頸」,偏偏要在大雪紛飛冬季播種,只能換來失敗結局。那麼,認知了天地規律,人只能老老實實因勢而為,便是務實的體現。當這套「法則」周而復始,便成為大家運行的規律,也從中做好人的自我管理、成為規劃。
從上述這些生息、規律可見,中華民族務實、因勢利導的發展進程,自自然然會產生規劃的出現。比如,按二十四節氣,說的是天地之變化,人們要從中做好生涯規劃,到了哪個節氣,便做甚麼工作,便按「老祖宗」傳統教誨,老老實實做事。於是,耕耘,也是一種個人、家庭、族群的集體自我規劃,做好了當中的必要條件,便只能「聽天由命」,看大自然變化,能否是好時年,等待收獲,否則,天時不利,天災,便只能順天知命,再按下一個規律行事,從中展現人在天地間,雖然不爭,也不「服輸」,相信憑藉勤勞,上天總有恩賜。
由此發展出來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一套易學思維,總會從自我規劃中,按每年的規律發展檢視出「得」、「失」,應對來年工作。為此,何以新中國以「五年規劃」,甚至將國家民族前途命運作出中遠期規劃 作為發展路線圖、時間表,以務實態度,一步一腳印前行,終取得規劃所設定的成績?
只有將這些自我規劃納入思維,檢視路線圖、時間表在每個階段中是否「達標」,從而作出相應調整,才能有效依循天地變化,發展好所設定的規劃,腳踏實地,不致空談,更不致理想懸空,才足以實實在在活於天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