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間期出血?—中醫生為你分析其中原因

170

  親愛的讀者,大家好!我是澳門註冊中醫生林嘉慧。

  有些患者會在月經結束後,再度出現少量出血,並伴隨胸脹、腰酸、下腹脹痛等症狀,這究竟是月經提前的跡象,還是另有原因?讓我們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為你揭曉!

  如何定義經間期出血?

  經間期出血,指的是在兩次月經之間出現的周期性少量陰道出血,通常發生在月經周期的第十二至十六天,出血可能持續數天,並可能伴有腰酸、少腹兩側或一側脹痛、乳脹、白帶增多且質地透明如蛋清等現象。在西醫學中,這與排卵期子宮出血的情況相類似。

  經間期出血成因探析

  經間期出血的成因多種多樣,多見於青春期月經不調或曾有手術流產史的女性。排卵期,中醫稱之為「氤氳期」,視為月經周期中的一次重要轉化階段。在此期間,子宮內陰陽相合,轉化為精卵。當人體陰陽平衡、精血充足時,卵子得以順利排出。然而,若出現瘀血、濕邪等病理因素阻礙,導致陰陽轉化不協調,精血便可能溢出。中醫根據此期間的臨床表現,將其分為腎陰虛型、濕熱型、血瘀型3種證型。

  腎陰虛型

  .成因:多發於青春期女性,因腎氣未充,陰偏虛,陽氣相對偏旺,導致月經不調。熱灼胞宮,從而引發陰道出血。

  .表現:兩次月經中間,陰道出現少量或較多出血,色紅質稠,伴有夜間盜汗、心煩躁動不安等症狀。

  濕熱型

  .成因:多見於嶺南地區女性,因脾虛濕滯,日久化熱,擾動胞宮,熱迫血行,導致陰道出血。

  .表現:兩次月經中間陰道出血,量較多,色深紅質稠,白帶量多色黃,伴有口乾口苦、疲倦、尿黃便秘等症狀。

  血瘀型:

  .成因:多見於情志抑鬱之人,因情志壓抑日久,導致肝氣不舒,氣滯則血行不暢,瘀血阻礙,迫血下行,從而引發陰道出血。

  .表現:排卵期陽氣旺盛,擾動子宮瘀血,導致陰道出血,量多或少,有血塊,色黯有塊,瘀血排出不暢,伴有小腹脹痛等症狀。

  經間期出血的治療方法:

  中藥治療:

  .腎陰虛證:治療原則為滋腎養陰、止血。常用中藥如生地、玄參、麥冬、白芍、阿膠等,可加減組合成如兩地湯等方劑,用於養陰止血。

  .濕熱型:治療原則為清熱祛濕、止血。常用中藥如生地黃、丹皮、當歸、黃柏、白芍等,可加減組合成如清肝止淋湯等方劑,用於清熱涼血。

  .血瘀型:治療原則為化瘀止血。常用中藥如生地黃、赤芍、丹皮、枳殼、桃仁、龜甲等,可加減組合成如逐瘀止血湯等方劑,用於養血化瘀。

  外治法:

  .針灸治療:可在月經結束後2至3天開始進行針灸治療。對腎陰虛和血瘀患者,通過刺激相應穴位,如血海、子宮、太沖、地機、中都、三陰交、足三里等,促進氣血陰陽平衡,對多種原因引起的經間期出血均有顯著療效。

  .食療調理:飲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及煎炸助陽之物。以下是幾款食療方:

  .生地湯(1人份):功效滋陰補腎,適合腎陰虛人士。將生地、熟地、何首烏、女貞子、黑大豆、山藥、大棗、白芍等藥材提前浸泡1小時,與排骨一同煮湯,煮沸後轉小火煮30分鐘即可食用。

  .黑豆地黃湯(1人份):功效清熱涼血,適合血熱人士。將生地黃、熟地黃、白芍、山藥、麥門冬、黑豆等藥材提前浸泡30分鐘,一同煮湯,加水約800毫升,煮沸後即可飲用。

  .紅花桑椹茶(1人份):功效活血祛瘀、調經止血,適合血瘀人士。將紅花、桑椹、紅棗、山楂、白芍等藥材加水800毫升,大火煎15至20分鐘,加入紅糖調味,去渣取汁,每周飲用2至3次。

  .情感調理:平日應避免過度緊張和焦慮,保持心情愉悅。情志的舒暢有助於氣血調和,有利月經來潮。

  中醫對經間期出血的認識和治療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一般來說,經過中醫的系統治療,以3個月經周期為標準,如連續3個月經周期恢復正常,即可視為健康月經周期建立。大部分經間期出血患者通過辨證施治,採用中藥、針灸、食療等治療方法,預後良好。然而,仍存在個體差異性,患者應在專業中醫生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以達到養血調經、增強體質的目的。

  (澳門註冊中醫生林嘉慧)

  讀者如有問題可電郵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