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所當然 樂 仁

408

  有些事,看似很簡單,自然而然。可是,這些畢竟是表象而已,未有探究何以會有這些現象,內裏到底有甚麼條件來構成這些現象,以至促使它總是自然而然出現,令人感到是「理所當然」?還有,世上湧現的「當然」、「必然」,又是否真的是「當然」、「必然」?因為,正如俗語說「幸福並非必然」,可見,我們認為的幸福都並非必然,那麼,其他事物呈現的「當然」、「必然」,便不會是「理所」應當,更非理所當然。

  正如「和」、「大同」、天下太平,在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發展進程中,總會形成中華兒女的「基因」,然而,我們有沒有想過,何以會有這種「當然」、「必然」?何以西方世界卻不理解我們中華民族這份精神、價值特徵?甚至其他國家民族竟然並未能形成這種獨特的「遺存」,放諸他們生存發展大道上,卻以「森林定律」、博弈來作為人與人、地區與地區、國家與國家的交往條件,總以「競爭」作手段來參與「全球化」發展,將「地球村」看成角力大舞台?

  為此,只有深刻探究中華民族「和」、「大同」、天下太平精神怎樣形成個人、集體的「小我」、「大我」觀,要以個人力量締造團結互助的凝心聚力精神,將個體團結一起形成集體、共建共生共享的機制,才能應對內外環境各種挑戰,才能從團結起來的強大力量中,推動「地球村」的發展,而且,是個人具備「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捨棄小我」精神、不問個人回報,能在整體、集體構建起來共榮共享的共同富裕以後,抱持「後天下之樂而樂」,不覺得「蝕底」,亦即,從「和」、「大同」中,擺脫了「爭」,以不爭、奉獻來發展個人、發展集體。

  當人們追尋國人「不爭」,便能梳理出來清晰脈絡,一以貫之地呈現出來個人價值,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詮釋中,展現出來,只有不計較個人、小我的榮辱得失,才能具備寬廣胸懷,包容一切,將外間的發展變化納入個人串聯集體、小我連結大我的凝聚力,以天下蒼生的興盛、福祉作為追求的終極目標。當天下蒼生感到幸福,個人才會感到幸福,才會體現共同家園的共同富裕,不分你我他,那種共享,才最具意義,值得個人、共同付出,沒有計較。

  團結就是力量,只有抱持不斤斤計較個人榮辱得失的精神力量,才能凝聚成共同家園、「地球村」,才能在不斷前行進步中,反過來又體現「和」、「大同」、天下太平那份團結起來產生無比力量的可貴,後天下之樂而樂,從而呈現「理所當然」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