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力

62

  只有「統一思想」,才能凝心聚力訂定發展方向,設定發展路徑,同心協力前行。也只有「統一思想」,認清了前路、所要取得的成果,以及大家能夠從合作中形成最大合力,抵抗發展進程中出現的變數、困難和挑戰,才可以在變化出現時以最短時間、最迅速的手段出台應變抗變措施,勁往一處發,大大避免了危難降臨時對人們的衝擊,在最短時間作出共識的最有效反應。

  這,便必須在平常時候將「統一思想」落實於群體的工作生活中去,甚至,有賴構建共同的精神價值取向,以便成為主導思維的「元素」,推動個人和群體形成同一「基因」,才能夠在日常中構建起來奮進目標、應變策略,以及分工合作,從「個體」的「多元」中,憑藉「統一思想」形成「整體」的「統一」和「多元」結合,構築成「共同體」,按照早有的應變策略抗禦外在環境變化,取得先機以期自保、自救,在電光火只中,以社稷蒼生「利益最大化」來保存「群體」生存機率,克服困難挑戰。

  所以如此強調「統一思想」,其實,正正是中華民族從農業社會生存發展中,先輩梳理出來的獨特民族性,隨之以「和」、「大同」、「義利觀」來概括這種「統一思想」下人們共識的生存發展法則,放諸農業運行中,形成生息發展的生命鑰匙。而且,經歷千百年、不同時代的考驗,這種「統一思想」形成了中華文化、文明的延綿發展長河,更是民族定力自信、文化文明得以歷久常新泉源。每當國家民族遇上危難,在電光火石中便「激活」了這套思維,推出早已謀劃好的應對預案,人人結合成「命運共同體」同心協力,不分彼此,以至前仆後繼,莫不以團結奮進姿態走上最前線與困難危難抗爭,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爭取勝利。正正是這份民族節氣,在「統一思想」中,總以社稷蒼生為念,以「和」、「大同」、「義利觀」深植人們內心,才能夠在危難中一呼百應,毫不動搖形成大家高度一致的想法,遵循預案投身於抗爭中去,力保「整體」安全、生息發展,才有今天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中華民族走上復興不可逆轉之路;才能在近兩個世紀以來國家民族經歷危難甚至幾近亡國的打擊中,可以憑藉現代化、工業化,走上了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大道。

  這並非吹噓之言。回頭看,3年新冠疫情,從爆發初期,國人對疫病一無所知,由國家領導人吹響「武漢封城」號角,全國各地馳援武漢,又要構築好自己「自保」抗疫「長城」,形成全國合力的抗擊危難「長城」、「屏障」,看看當時是怎樣在瞬間「統一思想」,付諸行動,便足見,中華民族「和」、「大同」、「義利觀」,在「統一」結合「多元」下是如何形成合力抗禦危難,最終自保度過危機……這,便是「定力」、「合力」所在。

  樂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