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 讓 樂 仁

257

  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中國智慧」,形成源遠流長中華文化文明,為後世指引了個人、群體需具備的道德規範,須遵循的發展方向。「和」、「大同」、「義利觀」,講求的是個體如何在群體中安身立命,如何彰顯群體能夠持續發展的依循。尤其是「義利觀」,基本上,是「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甚至面對雙方有利益衝突時,以「讓利」來維繫彼此良好關係,而非「確保自身利益半分不讓」的以「個人利益」保護來行事。為此,才會有中華民族「溫良恭儉讓」美德之說。

  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考察桐城「六尺巷」,表達了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相互禮讓、以和為貴。當中,引伸中國一個「讓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

  清康熙年間,禮部尚書張英老家與鄰居發生宅基糾紛,家人致函張英求助,豈料張英僅回信說「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信後,將宅基主動退讓三尺,對方見狀深受感動,也退讓三尺,終成「六尺巷」而確保鄰里和睦共處。

  由是,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和」、「大同」、「義利觀」,在奠基於個體、群體強調「謙讓」上,確能締造共同價值觀,避免了利益爭鬥,反而營造了彼此更大的生存空間,降低鬥爭的成本代價,甚至消除了你死我活互鬥的血腥和人力、物力、財力損失。這套精神價值、道德規範,經歷千百年檢驗證明行之有效。

  不妨看看「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來的共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始時,西方國家,尤以美西方發達經濟體總有非議,以為中國「另起爐灶」只是實現美西方世界所指的「全球化」翻版。可是,10年下來,「一帶一路」所推動的沿線國家發展建設令人眼前一亮,完全是「中國智慧」、中華傳統「溫良恭儉讓」成就「和」、「大同」的現代化、新世紀「全球化」優良格局,將發展中國家納入共建共富共享的全新多邊格局,避免了世界由資本操控、掠奪式的「全球化」,避免了掉入債務陷阱和危機。看在發展中國家眼中,可以說「高下立判」。

  這正是中華傳統文化文明造就國人具備這份高遠目光、遠大胸懷,不計較一時成就得失,始終保持互利合作共贏共富共享的公共利益最大「同心圓」,維繫共同利益、人際國際關係,卻又以結伴不結盟的規範,照顧合作夥伴的利益和需要,而非自私自利只看到自己所需,這種「溫良恭儉讓」成就下來的人格國格,是一脈相承中華傳統美德形成的新世紀現代版本,外國人稱之為「中國智慧」、「中國模式」,我們只看到「全球化」、「多元化」、「多邊格局」下應有的「義利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