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從詞彙中理解內容意義,便能夠明白,中華文化、傳統中強調的民族性、美德,其中「溫良恭儉讓」那5個元素中,「讓」,正正是指人們抱持謙讓之心、態度待人處事。謙讓,也必須源於做人中那一份謙虛態度,以誠敬來對待他人,謙虛、禮讓。從這些義理引伸開來,便可以明白,謙讓不是與他人爭鬥,而且,不恃強來無視對方的存在、生存發展;反而,抱持謙讓,不計較自身的得失,為的,正是達成人與人、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和睦共存關係,就算自己有「損失」,也不必斤斤計較。
當然,謙讓不能將之誤解為「卑躬屈膝」,甚至如現今俗語的「打不還手」,其中,怎樣把持「度」?是箇中關鍵。
於是,「溫良恭儉讓」構築起來中華民族個性、美德,總會是按照事態本質、發展來把持「度」,來展現美德塑造人性真善美。
可以看到,當中可以是百煉鋼,也可以是繞指柔,目的,正是以人性真善美來從自己出發,達己達人。而對方能夠感受到這份善意,共同營造中華民族追求的人文世界,抑或得寸進尺、貪得無厭,也必然左右了我們怎樣展現謙讓,實現「和為貴」的共同利益最大化。
正如「六尺巷」的故事,當朝尚書站在高位、強者位置,不斤斤計較老家宅基而退讓三尺,展現出來的胸懷氣度、無爭,其實是會感染其他人,因而對方也退讓三尺,形成了「六尺巷」,成為後世佳話。當中足證,善良是有感染力度,而且也足以看到俗語所說的「你是怎樣的人,便活在怎樣的世界」。當人們以謙讓,以善良來待人接物,接觸到的定會同是謙讓、善良的人。設若,有人以霸凌來對待謙讓、善良的人,可以說,也只能是一時的「強勢」,發展下去,他並不屬於「善良」的世界,必然會失卻在這個世界的「生存空間」。
這是中華民族始終在「和」、「大同」一貫的民族精神中「求索」而驗證的事實。上下五千年,才能足夠具備時間的寬廣度提供人們驗證的時空。看看,中華民族歷經興衰,可是,「溫良恭儉讓」始終是人們堅守的美德,是與人為善,盡其在我的做人堅持,經歷時間洗禮,總能營造起來人們共同合力,促進國家民族欣欣向榮發展。
謙讓,正是其中展現人性真善美一面的美德,是不以「強者」自居,反而敬畏天地、敬重他人的存在,不計較個人利益得失,來成全共同利益,減少爭鬥,便能減少大家付出的成本代價,最終是畫好彼此關係、共同利益的最大同心圓。其中,只有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深有體會這份美德的奧妙,將之推廣至世界形成多極化、多元化的共存關係,當前,正吸引愈來愈多地方、人們感受到箇中要義,參與到全球共建全新環境,展現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