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 樂 仁

231

  中華民族正是依循先學「做人」,再學「做事」,以「心」出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貫徹始終,踐行「以人為本」,來保持民族精神、民族魂,將「和、大同、祥和、仁愛」放在生活工作中作為指引,形成天下太平,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此,這種生息發展進路,並非著眼於一時、一地,更非目光短淺只看到當下,而是,追求的是永續發展,才會經歷時代、歷史洗禮,形成世界上至今僅存的「活文明」,展現中華民族、文化文明源遠流長,卻始終保留「原本」、「初心」不墜。

  只有「吃透」中華民族這種感悟「天地」「道」初心而形成「天地人」定位的民族基因,才能理解,中華「系統」、「傳統」怎樣能夠貫徹始終,確保民族的生息發展一以貫之。而且,當國家民族採用了「大一統」的發展,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便將民族更好地從幅員廣袤、民族眾多、文化差異巨大、地理氣候環境差異等巨大「落差」中,得以形成合力、凝聚力,在「和、大同、祥和、仁愛」的「初心」指引下,攜手發展,共建、共享,具備強大向心力排除發展進程中出現的難題。

  當這股巨大無比的「大一統」向心力推動國家民族發展,自自然然,有賴「和」來促成共建以後得以共享分配,而非自私自利,由此,「以人為本」便必然是做好共享的手段,令到整體國家民族都信賴從「系統」產生的公平分配,一如「天地」運行的無私,人人共沾雨露。而且,這種共建共享,不獨體現在「大一統」的中華民族生息發展歷程,還將「世界」引入到這個「大家庭」中去,形成「人」的存在,無分彼此,只要參與到這股生息發展浪潮中,便自然有分享「機制」,令到參與者從各種成果中,體現「一如」的身分,取得相同的分享發展紅利機遇,成為今天大家在「地球村」中,理解需要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正是中華民族「系統」、「傳統」形成的中華民族文化、文明要義所在。為此,何以國家民族近現代歷經內憂外患,卻在抓住了改革開放契機以後,僅僅以四十年時間,國家整體便呈現翻天覆地發展,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如果看到中華民族始終保持「初心」不墜,將「天地」「道」、「天地人」放在發展的指導位置,便可看到,原來過去數千年,中華民族都「領跑」世界,都是全球富裕、工業發達、思想引領潮流的繁榮富強國度。只是當西方工業革命形成對全球掠奪以後,我們國家民族飽受煎熬,才會有一個多近兩個世紀「落後」於人;可是,文化、文明不因經濟、軍事落伍而「失墜」,始終保存「人」的「原本」,以「現代化」來將「天地人」引領向新時代發展,在文化自信中、保持中華「系統」、「傳統」教化國人的重大功能,迎上新征程,永續發展。

  樂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