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合力 樂 仁

193

  既然「天地」的化育,在契入「人」以後形成「天地人」,才開始在「渾沌」中因「人」的存在而展現出「天地」會有法則;也正因憑藉中華民族先輩具備智慧參悟到「天地人」是生息發展規律中,可以用「人」的勤奮來生存發展。為此,「世界」、「自然」、「天地」有了全新意涵,有了從「人」視野來詮釋宇宙世界方法,開啟了中華文明,延綿發展。

  這,是「人」的作用;也可以這樣構想,沒有「人」的契入,「天地」是一種「渾沌」的存在;於是,中華民族先輩便從生息發展中,有了許多「傳說」,且代代相傳。如,盤古開天闢地,女媧煉石補天、造人……試想,這些中華文明遠久的傳說,指明了在「人」出現以前,「天地」渾沌一片,甚麼意涵都未能產生它具備法則的要素。因為,欠缺了「人」的存在,欠缺了「人」對天地生息發展的「作用力」和所作出的詮釋,「天地」只是渾沌一片的存在。

  可是,當「人」出現了,契入「天地」形成「天地人」,那麼,宇宙萬物、「天地」生息發展,便有了「人」所希冀走向的目標,有了適應「時」、「勢」求變革新的動力。但是,更重要一點,中華民族的認知、「義利觀」很巧妙地制約了「人」在人性中的陋習,大大降低自私自利的擴張,從而形成「和」、「大同」的精神貫徹民族生息發展的脈絡,世代相傳。

  而且,看看中華民族是以農立國,「人」在「天地」中,感悟到了「天地」、「道」的循環不息發展,一年四季、日夜更替,以至月圓月缺……這種轉換、變易,令到中華民族先輩啟發了農耕的思維,且有利人們可以持續發展,有利社會穩定,有所依靠、保障,從而擺脫了狩獵的生存發展模式,重農,也是重視土地,重視「天地」、「道」的存在;再輔以從狩獵變換成養殖、馴養,社會發展模式進入先進的文明國度,展現中華民族智慧。

  如果審視中華文明信史上下五千年,以至史前文明、文化何以能持久延綿傳承,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進入農業社會,是從狩獵,形成農業、養殖、馴養的先進社會形態,那麼,可見中華民族文化、文明源遠流長,但是,「人」的作用力至關重要。

  然而,先輩在認知「人」的重要性以後,同時對「天地」有敬畏之心,有以「天地人」作指導法則的「規矩」,「和」、「大同」、「義利觀」,便成為權衡利害、「審時度勢」所遵從法則,說穿了,是恪守共建共榮共享的社稷蒼生利益「最大化」,才能在這種「統一思想」中爭取人們最大合力,生存發展,勁往一處發,成為民族堅不可摧的發展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