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美其美」,「美美與共」,雖然都包含了每個「個體」所具備的特色,然而,當中顯然有一條進路,提供人們思考學習。「各美其美」,是保留「個體」特色,發展起來,是「美美與共」的將不同「個體」特色融和一體成為「整體」,在「整體」中有「個體」的共存,而且更重要的還是當中的「美人之美」,是處於相互尊重彼此存在,而非具有「侵略性」,才足以踐行「和」、「大同」。
怎樣能夠將這種共存境界維繫於「美美與共」?展現中華傳統智慧、精神價值「和」、「大同」?其實便是知行的問題,從「知」中,必須實踐、執行,而非流於口述。為此,先賢定出了修身這一環節,從而學做人,才層層外擴,展現齊家、治國、平天下,莫不依循「和」來對不同「人」的層面、「個體」,聚合成「整體」來指明方向,為後世梳理出一套不獨口耳相傳,且必然「以身作則」的踐行之道。
如果回看中華民族信史上下五千年,當然有人性最醜惡一面;但是,也展現出善美的大部分來訴說中華民族怎樣不斷革故開新,展現人性美的層面,以身作則為後世樹立豐碑。
從修齊治平,都有著踐行的版本,從而打破了人們思想誤區,以為「人性惡」主導了中華民族全部。俗語說「瑕不掩瑜」,也說「普遍性」,可見,不能以偏概全,將嬰兒連同污水一起倒掉,反而更應以「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踐行來糾正、革故開新,將國家民族推上全新高度,將「和」、「大同」展現主流。
為此,才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民族擔當,告訴國人,必須此志不渝,從修齊治平做好「個人」工夫,先學做人,再學做事,來承傳先賢智慧和國家民族發展生息。惟有如此,中華民族才能經歷一代又一代的變化挑戰而始終保持「美」的特質,「個人」的,「整體」的,莫不在彼此有分別,有特色之中,能夠包容融和,求同存異展現出「美美與共」的「整體」,來做好修齊治平的層層昇華,達至「大同」境界,亦即今天我們提出來的「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卻在「共建」當中,保留每個國家民族真善美的特色。
怎樣才能按部就班,才能締造「美美與共」的「大同」世界?當中,需要「個體」在修身中構成自律,也自我欣賞,從而能夠欣賞他人來達成彼此欣賞、尊重對方的存在。今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致戰火不斷,地緣政治形成的國際、區勢局勢緊張,何嘗不是欠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從相互欣賞尊重而締造「和」「大同」的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