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將「和」、「大同」、「天下蒼生」形成複合體存在且人人有責任肩負起當中健康運作,穿越歷史時代發展,不斷契合時代演變而形成生生不息追求現代化、體現生命力的一份人的內化,總在某種情景中,便會有一個「聲音」發自內心催促個人要從中展現生命價值、精神寄託,由一個個人組合成小組、團體、複合集體,可以捨一己小我,成就複合體大我。
這就是中華民族歷久常青的要竅,每當遇上困難挑戰,每當遇上國家民族危難,總會在平平靜靜環境中湧現一批有理想、敢擔當的人投身到家國民族文明振興行列,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價。為此,宋代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劃時代對中華民族人文最高境界寫出的註腳,總結了前人心得,也從而作為里程碑影響一代代後世,來到今天,中華民族經歷四十多年改革開放,找到了國家民族自強發展,也從「和」、「大同」、天下太平中協同世界其他地方、國家民族「共存共生共建共享」的籲匙,邁向不可逆轉的民族復興之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追求共同富裕,寫在中華民族邁向復興的道路上,也契合中華兒女那份源遠流長的個人生命價值職志,為天下蒼生獻力,形成發展之途。
二十國集團11月中在印尼巴厘島舉行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辭時便提到「我們要推動更加包容的全球發展。團結就是力量⋯⋯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我們要推動更加普惠的全球發展」,從上述短短言辭,足見我國領導人抱持先賢「和」、「大同」、「天下太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終極目標來與國際交往,所思所想,不光只有中華民族,而是「地球村」、「全球」的生存發展航向,這種在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新冠肺炎疫情挑戰下仍念念不忘「天下蒼生」福祉的情操,代表著國家民族的精神、靈魂,也引伸「和」、「大同」、天下太平始終是我們國家民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感召,引領航向未知未來,卻此志不渝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正是承前啟後,江山代有才人出,始終在每個時代,每個發展歷程,總有一批批人肩負起國家民族發展重任,引領國人前行。因為「和」、「大同」、天下太平,服務的對象是「天下蒼生」,故此,當國家提出來「共同富裕」,國人並沒有兀突、違和感,反而感到理所當然,將這個重責肩在個人身上,凝心聚力形成集體意志,可以攻堅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