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家園 樂 仁

203

  中華民族以農立國,農事就是日常,農事就是生活、生產,而且,是「看天吃飯」,為此,衍生大自然、易、太極的「天地觀」,「天地人」成為生命的複合體,從而「和」、「大同」進駐人們思維。不能想像欠缺「和」、「大同」如何能營造好農事?進一步推想,大自然、天、地「風調雨順」,不會為了某人、某些集體而呈現,它必然是「大多數人」,或是生活於「同一片天空」下所覆蓋的人同樣面對的生息變化發展,從而在中華民族傳統中,總是以集體的複合性呈現。

  這種複合性,可以是從個人外擴至家庭、宗族、地區、國家、世界,為此,產生了「天下」的理念,而這套理念,最終極目標還是回到「人」身上,卻不是個人,而是群體──蒼生。

  蒼生,可以是人,也可以包含人在內一切生命或非生命,但,看在中華民族眼裏,除了活生生的生命,一切事物都可以演化為「具生命」的「人化」,天、地、山川,石頭樹林,各種動物,總之,在中華民族思維中都具備「生命」特徵,甚至還可昇華成為「超越生命」的精靈神靈,終於形成中華民族「沒有宗教」,可卻「滿天神佛」的國度。

  為此,「天下蒼生」,「天地人」,正是指引人們從個人出發,形成一種責任感,個人的價值追求總在不知不覺中昇華到「服務」於複合整體所需的「角色」。這是源自精神感召的精神寄託,必然催使人們以自身能力,服務於複合整體,令到天下蒼生享受福祉。從而,不難察覺,從這套思維、肩責引領的「發展」方向,必然指引人們走向「共存共生共建共享」的人文關懷終極目標,它當然難以衍生掠奪、侵略的行為,又或退一步說,每當產生侵略、掠奪行為,總會有一份內在力量衍生出來「調節」好這些不正之風,自我糾正,又重回到「共存共生共建共享」的「大環境、大格局」。

  這樣,以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又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為對前人總結,也為後世樹立標杆,呈現承前啟後的歷史里程碑,為人們致力服務於「天下蒼生」提供了指引,至今千年過去,仍是一代代人個人自強,推進國家民族發展的「立足點」。

  天下蒼生,也意味著共同家園的建設,人人有責。當人們從這種精神感召中自我實現的時候,便能推動社會發展,越過艱難險阻,穩步前行。於是,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策動下,共同富裕成為天下蒼生享受福祉的必然取向,反過來,也遏止了掠奪、侵略的元素,從中展現「和」、「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