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為促進資金、技術、人才流動的全球化、自由經濟、自由貿易,半個世紀以來,的確令到不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發展了經濟、改善了民生,成為人們爭相推動的制度。可是,當資本任意流動,又或說,是資本霸權再不安於有規有矩的自由經濟、自由貿易運作所取得的利益,更忽視了產業發展、實業的經營,只看到金融資本、財技操作「搵快錢」,那麼,從那時起,產業脫實變虛、金融財技的炒買炒賣,以至打著資本強勢的霸權來收割弱勢,終於導致全球化正常運作出現偏差。
而且,當發達國家眼見發展中國家「強起來」,深怕他們會趕上自己的發展進程而威脅到自身的利益,於是,沿用表面一套的自由經濟、自由貿易,如契約精神,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那些「金科玉律」,都在發達國家強勢操作下「變臉」,以軍事、經濟、資本強勢搞垮所希望打擊的對手、敵人,甚至「無中生有」製造各種「威脅論」,再自行修改法律、法規創設「掠奪」他人的條件,來確保自身利益不受威脅,確保自身總是處於「餐桌」上來收割他人,讓他人變成自己美味的「菜單」。
甚至,金融資本在美元霸權、「石油美元」的操弄下,透過美元加息、發債,用「白紙」變成資本財富,流進流出發展中國家來洗劫這些弱勢經濟體,一次又一次「剪羊毛」,掠奪他們的資產、資源,甚至還扮演「救世主」簽訂貸款協議,卻創設各種陷阱讓這些借錢國家、地區陷入債務危機,不斷被宰割,愈發展愈貧窮。
這些資本操作,形成了「全球化」下的「反全球化」,過去真的有如「糖衣毒藥」,令發展中國家吃又死,不吃也死,不斷重演金融風暴、金融海嘯,隨時隨地收割他人成果。可是,當全球意識到這種操作的弊端,當不同地區都希望透過改革完善全球化的秩序,令大家真正能夠公平公正營商、發展,各取所需,似乎世界上出現一股清流,「中國模式」的出現,讓發展中國家地區看到與以往發展壯大自強的模式有別,甚至,這種由中國改革開放帶動起來,「不管黑貓白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不斷應對問題革新發展措施的務實作風,在配合中華民族「和」、「大同」精神形成的共建共贏共富共享,又可說為人們提供了「變道」的機會,有多一種選擇,正是自由市場的核心價值。
為此,當大家看到了「生機」,便嘗試推進自身改革,按條件、資源、稟賦尋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