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思想」 樂 仁

115

  「和」、「大同」、「義利觀」,是構建社稷蒼生利益「最大化」的基石;權衡利害、審時度勢,是維繫共建共榮共享的最有利手段。為此,怎樣恪守這些原則元素,讓地域分布差異巨大、人口龐大,民族文化文明多元的中華民族都能具備這些「基因」來作為思維的主線,亦即我們今天所說的「統一思想」?才是中華民族的偉大之處,且是經得起以千年計的國家民族發展歷程考驗,也能從去蕪存菁中確保當中核心價值不被置換、拋棄,才能夠稱得上革故開新,又不失卻初心。

  只有這種考驗「過關」,才能確保「統一思想」不變形、不走樣,不會邯鄲學步,到後來反而失卻了自我,兩面不是人。

  由是,可見中華文化、文明的「定力」,總能在危難中釋放出來它的獨特能量,凝聚人們同心協力回歸到「和」、「大同」、「義利觀」的初心,回到原來的命題,將「人」契入「天地」,形成「天地人」的價值,大自然、「道」便有了「規律」、「規矩」,便有了生息發展,卻又共濟的共存共建共榮共享精神,將分亂、將繁雜的思維現象「歸一」,統合到初心上去。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這是中華民族先輩以「人」來感悟「天地」,成為「天地人」所作出的「天地」、「天地人」怎樣生息發展的最佳詮釋。它早已從農業社會化作人們日常生活作息必定恪守的「規範」,將大自然、「道」的「法則」變成人們社會的「規矩」,而且,是「人人奉行」,或可以說是普遍人們奉行的道理、思維、價值、精神,從「人」的視野、「人」的作用來將「人」安放在社會中,以「天地」的往復變化作為生活生存的規律法則,形成農業社會日夜更替、二十四節氣循環、四時往復的「作息秩序」。

  「人」只有依循這套規律、思維來生存、工作、交際,才能順天應時,生息繁衍。這套思維,便是中華民族「統一思想」的生命鑰匙!

  能夠理解中華民族「統一思想」,恪守「和」、「大同」、「義利觀」,才能認知何以中華民族能夠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大自然、「道」中契合成「天地人」,藉以應對生存發展的挑戰和困難,卻又能總是保持「統一」、「多元」的結合,來展現出強大「定力」,勇往前行,總是在危難時具備定力自信,權衡利害、審時度勢作出社稷蒼生利益「最大化」的抉擇,引領國家民族披荊斬棘、乘風破浪前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