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和朋友們聚會,間中聽到朋友的分享:「最近心情不好,身體也覺得不太舒服。」相信像這樣的感受每個人都有過。「孩子總是讓我操心,這兩天老人又有點不好。」家庭生活是幸福的基石,如何更好地關愛老人的心理健康,更好地照顧孩子的心理發展,讓自己的心理也健康。
國家衛健委針對社會對心理健康的主要關切,編製了《心理健康素養十條》,讓我們一起擁抱心理健康吧!
一、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關聯、相互影響。
心理健康事關個體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一方面,心理健康會影響身體健康。
二、適量運動有益於情緒健康,可預防、緩解焦慮抑鬱。
運動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內容之一,對於心理健康也有幫助和益處。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時,大腦釋放的化學物質內啡肽又稱快樂激素,不僅具有止痛的效果,還是天然的抗抑鬱藥。
三、出現心理問題積極求助,是負責任、有智慧的表現。
出現心理問題卻不願尋求專業幫助是常見而有害健康的表現。求助於專業人員既不等於有病,也不等於病情嚴重。
四、睡不好,別忽視,可能是心身健康問題。
睡眠品質是心身健康的綜合表現。常見的睡眠問題包括入睡困難、早醒、夜間醒後難以入睡、經常發噩夢等。睡眠不良提示著存在心理問題或生理問題,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視的警示信號。
五、抑鬱焦慮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評估,積極治療。
抑鬱症和焦慮症都是常見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精力缺乏持續兩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鬱症。居民要提高對自身情緒健康的覺察能力,及時尋求科學的評估方法,盡早求治,防止問題加重。
六、服用精神類藥物需遵醫囑,不濫用,不自行減停。
藥物治療是針對許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在用藥期間,要把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時回饋給醫生,尊重醫生的要求按時覆診,聽從醫生的指導進行藥物類別及用量的調整。
七、兒童心理發展有規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學引導。
兒童心理發展是先天因素與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環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圍有益於兒童的身心健康。養育者有時可能會誇大或忽視孩子的問題,要開放地聽取他人的回饋,或向專業人員求助。
八、預防老年癡呆,要多運動、多用腦、多接觸社會。
老年人要多運動、多用腦、多參與社會交往,包括: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增加有益的戶外運動、保持學習與思考的習慣、積極進行社會交往等。
九、要理解和關懷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視,不排斥。
實際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療後,可以緩解乃至康復。因此,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經過有效治療,症狀得到控制後,可以承擔家庭功能、工作職能與社會角色。
十、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不逃避,不消極。
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人們會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緩解。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減壓方式看起來當時能夠紓緩心情,但弊大於利,是不健康的減壓方式。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想法,積極尋求人際支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採用適量運動和健康的興趣愛好等方式調節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