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疾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5歲及以下兒童常見急性傳染病。全年均可發病,4至7月為春夏高峰,9至11月為秋季高峰。多由腸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薩奇病毒A組16型(CA16)感染所致。然而,由於不同腸道病毒血清型之間缺乏交叉保護,導致手足口病的病原體多樣性發生變化。
手足口病主要傳播方式為密切接觸、糞口途徑和空氣飛沫傳播。接觸患兒的糞便、皰疹液、唾液以及被污染的手、玩具、毛巾、奶瓶等物品被感染。手足口病潛伏期一般為2至10天。可引起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潰瘍,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致命性併發症。
如果小孩感染了怎麼辦?及時就診,通風隔離,飲食均衡、清淡,睡眠充足,注意衛生。大部分手足口病只要早發現、及時就診、合理治療和護理,一般7至10天都可康復。
父母要細心觀察兒童的病情。如出現持續高燒、神情呆滯或病情惡化等情況,患者應立即求醫。現時仍未有疫苗可有效預防手足口病。要有效預防感染,要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最為重要。如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和後;進食及處理食物前;接觸水疱後;及如廁後。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乾淨毛巾或抹手紙抹乾。由於酒精未能有效殺死一些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例如:腸病毒71型),酒精搓手液並不能代替使用梘液和清水潔手。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把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然後徹底清潔雙手。
用膳時要使用公筷和公匙,不要與人共享同一食物或飲料。不要與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避免與患者有親密接觸,如接吻、擁抱。當身體不適時,不應上班或上學及應向醫生求診。患者應避免處理食物和照顧兒童、長者和缺乏免疫力的人士。
在環境衛生方面,經常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表面,如傢俬、玩具和共用物件。用吸水力強的即棄抹巾清理可見的污物,如呼吸道分泌物、嘔吐物或排泄物,當學校或院舍爆發手足口病期間,應堅持原則避免集體活動。此外,減少人手調動,盡量安排同一組員工照顧同一組學生。手足口病不可怕,可防可控可治好,飯前便後洗淨手,避開生冷吃熟食,嘴巴渴了喝開水,早晨開窗勤通風,春暖花開曬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