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

141

  從遭受西方列強侵略、殖民、掠奪而產生了文化、制度自卑,到激發起國人救國圖強,希望看到西方長處、強項來取長補短,於是,各種思潮湧現,一時間,也產生了不同思潮相左的角力,但是,在這條生死存亡道路上,一代代國人前仆後繼,探索、再探索,及至新中國成立,堅守獨立自主自強和平發展道路,逐漸梳理出中國「標籤」,中華民族適應自身發展變革的大道,乃至改革開放激發全國活力,擺脫「姓社姓資」爭議,那份幹勁,以至糾正錯誤前行不息的動力,終於為中華民族開拓出屬於自己的發展大道、現代化、工業化征程,且一步一腳印取得成績,凝聚文化、制度自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道。

  這種求索精神、革新動力引領下的現代化追求,是自我完善,參照西方先進發達國家卻又不全抄她們侵略、殖民、掠奪的一套,反而,回歸中華民族本源,從《易經》中汲取養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來推動自身精益求精,發展壯大,卻並非侵略、殖民、掠奪他人;反而,是以「德」來作為自身改革、發展的規範,積累道德、德行來與萬物為一,體現「一體」存在的共榮共存。

  為此,追求發展、革新,可以說是為著做「最好的自己」,是以「天地」為效法對象,加入了「人」,形成「天地人」存在的「厚德載物」,且,從中產生了「和」、「大同」的指標、精神而既然是「一體」,便有「一體」中「和」、「大同」的「義利觀」,來體現「道德」所在,展現精神的指標、價值取向,將「人」的盡心盡性發展開來,才能在「最好的自己」上精益求精。

  這種生存、發展、求進步的進路,不管是走出了「自卑」的困擾,回復中華民族文化、文明、制度自信,以至「非侵略性」的現代化、工業化進程,在改革開放至今40多年歲月中,始終呈現獨立自主和平發展形態,來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地區交往,來立己立人,自己生存發展,也攜手其他國家生存發展。這,是經歷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一次又一次面對世界發展變化、危機而能通過「考驗」,展現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和」、「大同」、「義利觀」,博得其他國家地區認同的「民族性」、和平發展、共榮共存。

  不管在救亡時期,還是抗禦外侮,又或改革開放,中華兒女始終以「天行健、地勢坤」的老祖宗智慧作為自我規範、探索指引,以尋找適應國家民族生存發展元素注入富民強國建設的洪流,做「最好的自己」,做獨立自主和平發展的自己。

  樂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