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之聲)「清」與「躺」的邊緣─要如何看待「一國兩制」下的特區整體利益?

1690

  自6月18日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相信全澳居民都經歷了畢生難忘的抗疫時期,由「初發期」、「高峰期」、「回落期」,到「清零期」,以及現在的「鞏固期」。這次抗疫戰對於澳門特區來說算是真正受到考驗的一次,當局表現如何?社會上有不同聲音,當然永遠「有讚有彈」,歷史自有評價。無論如何,亦不管將來會是如何,首先,筆者當然希望是次疫情先盡快過去。上周立法會經已透過緊急方式通過了抗疫撥款,很快就會落實執行,至少能供居民「吊住命」。特區上下為了應對這次OMICRON BA.5疫情已付出沉重代價,事實上,我們不得不認真去面對澳門未來的日子到底要如何走下去的問題,尤其是在甚麼時候以及在符合甚麼條件下才能真正可以對防疫措施SAY GOODBYE的問題。

  從過去個多月當局的「排兵布陣」來看,老實說,要快時又好像慢了,要慢時又好像快了,有時似在「清」,有時像在「躺」,反正就是按事態發展不斷「精準動態」調整,話黃就黃,要紅便紅,這刻你可能已變了重點人員,下一秒又不再受到關注。這樣的做法對於正在「衝鋒陷陣」的管治當局來說,或許是一種很好操作的方法,但對於在後面「被動跟著」有老有嫩的平民百姓來說,實在是已有點吃不消了,如在閉環管控中生活的老人家們、正分隔異處生活的家人、在烈日高溫下在銀行門前排隊等候的居民等,大家的生活都因為防疫措施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已盡現抗疫疲態。似乎防疫措施要比病毒本身更可怕,更具不確定性。

  綜觀當今世界諸國,在面對新冠肺炎病毒時所採取的防疫策略,簡單來說,有「清零」和「共存」(又稱為「躺平」)兩大取態。對於澳門特區來說,很清楚,目前當局的取態是「清零」,與內地一致,較準確來說,就是「動態清零」對策。不過,這種策略對於澳門本身來說是否屬於上上計策,目前仍難有定論,但對於居民來說,就只知道已經在自家銀包中花上過千億元來「找數」,更甚是,很有可能陸續有來,也不知道甚麼時候才能「埋埋」最後一張抗疫帳單。相反,防疫措施所產生的即時和短期效果相信大家都充分感受到,但願是「先苦後甜」。不過,在這種防疫政策措施下的「抗疫周期」動輒數月,往後的生活真的只好自救多福。

  平心而論,要「清零」或是「共存」?對於密集型城市的獨立經濟體來說,經過這個多月的抗疫後,真的很難說,有時候也分不太清楚。就以香港特區來說,現在每天還維持著數千陽性個案,是「清」非「清」,似「躺」非「躺」。借句前國家領導人的話:「不管黑貓白貓,能捉到老鼠就是好貓」,要「清零」也好,是「共存」也罷,最重要的就是要採取一種符合特區整體利益的做法。不過馬上就要面對以下問題:甚麼是特區利益?特區利益與國家利益之間的關係究竟是如何互動的?無論在理論上抑或實踐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利益是否在任何情況下都必然不會出現內部矛盾?尤其在是「一國兩制」的制度設計下中央與特區的關係上。以上種種問題,當然要留待專家學者給我們回答。

  不過,以筆者粗淺的知識學問來看,在國家領土主權、國家安全等「大是大非」的問題上,特區必然依附中央,沒有自主性,中央利益就是特區利益。然而,當涉及如特區自身發展、居民生活起居等範疇的問題時,應該會存在某種意義上的矛盾衝突的,必要做一些不一樣的安排。這可能是起因於「一國兩制」,但也必須通過「一國兩制」去解決,這就是「一國兩制」的價值,具有足夠的包容性,要去處理數百年歷史經歷所遺留下來的種種難題。如果把這問題放在防疫工作上看,可能就是「清」與「躺」的邊緣問題,當中的分界線真的不易掌握。不是「民生無小事」嗎?其實澳門居民不求甚麼,就一個「一勞永逸」,重回原來的生活方式,相信這就是澳門人利益之所在,就是澳門整體利益!話說回來,現在兩地說是採取「聯防聯控」機制,但當病毒真的出現肆虐時,就境內境外,「你」「我」分明,這不是自身利益「掛帥」嗎?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沒有對錯。

  最後,澳門作為窗口城市,這是歷史發展潮流所決定,並定位於「一中心,一平台」的發展方向上。所以,國際發展潮流是時刻影響著本澳。那麼,作為「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澳門在大局下的角色到底是要對「背靠祖國,面向世界」,還是相反,是「面迎祖國,背對國際」呢?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我們不妨再去細味一下「一國兩制」的原意和初心,並從中去認識如何看待特區整體利益的問題。

  洛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