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日前到立法會介紹輕軌項目,看來輕軌算是有點眉目,不過鐵定會超支,且以「估算與實際造價落差或會較大」來輕輕帶過,就有點不負責任了。我們由過去至今一再強調,除了預期工程會超支外,未來營運將會是一大負擔。想當年,當局以每年4000萬名旅客、每天有70萬人次乘坐公共巴士來計算,倘日後有這樣的客量,還勉強說得上以票價來平衡開支。然而,可以預見未來數年,來澳門的旅客不會出現日均10萬的景況,那麼輕軌這個龐大且沉重負擔,只能由庫房來埋單。
當局也預期,輕軌建設的長遠財務規劃,開支較氹仔線略高。的確,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亦承認,輕軌是貴的事物,而且輕軌票價非常便宜,「這個世界無甚麼公交賺到錢」,都是虧損,正思考如何透過商業「補番條數」。過去,興建輕軌屬新事物,為了急上馬,忽略了商業元素還可以原諒;但,倘新建的輕軌站沒有商業元素就說不過去了,尤其東區-2規劃有地下商業元素,怎樣串連走地底的輕軌東線,在地下車站開闢商業元素,社會是滿有期待的。
查澳門輕軌2021年營業年度報告,租賃收入為1.7萬元,其他收入為1萬元,可見連行政費用也不夠,我們相信客量少,租賃的需求自然減少。
對此,倘當局預期未來有大量客源,在沒有商業元素,也就沒有額外的收入下,當局不妨稍作修改,重新加入商店、預留自助販賣機和廣告位置,透過商業收入來抵銷龐大的開支。
另一個值得慶幸的是,輕軌東線ES1站現時設計在灘塗整治區內,有望解決東北區近岸污水污染空氣和水質的環境問題,區內飽受臭氣影響的居民有望呼吸到「清新空氣」。
總的來說,輕軌石排灣線及橫琴線預計到2024年底運營,加上東線有望於2028年通車,目前最重要是工程不要超支,增加輕軌商業元素。
澳門有了軌道交通,相信可以緩解一部分塞車問題,而背後的意義是,澳門真正與國家的軌道交通連接,輕軌東線可連通關閘口岸和青茂口岸,而珠機城際鐵路預留了對接澳門輕軌延長線的接口,未來進一步加強澳門與珠海互聯互通,促進澳門和珠海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屆時澳門實現軌道交通「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中國第二個百年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