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之言)輕軌橫琴線通車提供很多思考

127

  輕軌橫琴線昨日通車營運,標誌著澳門軌道交通網絡擴大了覆蓋面。儘管橫琴線全長僅2.2公里,且只有兩個車站,可是,它是澳門特區軌道交通連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大動脈」,亦意味著澳門跨境基建的聯動聯通打通了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聯繫,為這個小城市擴容,實現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也促使合作區成為「澳門居民生活就業新空間;豐富『一國兩制』實踐新示範;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新高地」構建里程碑。

  輕軌橫琴線除了聯通澳琴兩地,一方面,使得澳門公共交通運輸在「口岸連通」上,實現首個陸路跨境口岸軌道交通通達節點,有助居民和旅客增加出行選擇;除此以外,亦達致善用軌道交通大運量的功能,助力澳門推進「旅遊+」、「演藝之都」和會展聯動所需集體運力提振,對澳門特區未來發展、澳琴「一體」,聯通大灣區具有關鍵作用。

  如果我們檢視輕軌橫琴線建設為澳門取得的「突破」,更可以提供大家思考空間,以便未來在本地、跨境基建上有更多可供發展和選擇的方案。橫琴線是澳門、橫琴跨境基建,且是首項使用盾構技術施工的隧道工程;由於跨境,在得到廣東省和珠海市協助下,工程以直判判給,這種判標模式,除了澳大河隧和青茂口岸,能提供我們經驗的確實有限。正因如此,未來澳門在跨境基建上怎樣判給工程和做好工程監督,可以說,輕軌橫琴線能給予特區很好的參考。

  又如,輕軌橫琴線是澳門首條採用盾構技術施工的隧道工程,相信,有了「珠玉在前」,輕軌東線建設採用海底隧道方案才有所借鑑,以及更具「底氣」告訴澳門居民,輕軌在澳門走隧道行得通!

  回顧本澳輕軌建設歷程,初時提出隧道走市區方案,遭到社會不少批評和質疑。當然,隨著近年國家在橋樑隧道建設水平和工具技術突飛猛進,港珠澳大橋建設更寫下多個「世界首創」,在澳門這個小地方,若採用國家技術支援重大基建工程建設,再毋需擔心會引起社會「反彈」。

  尤以未來輕軌若走入半島「心臟」地帶,可以增加隧道施工方案以供選擇;甚至當年認為輕軌內港線難以建設,到今天,若從隧道、橋樑方案研究輕軌內港線建設,加上本澳海域管轄權,能創設有利建設條件,乃至從內港和灣仔「一河兩岸」構思,以跨境基建模式施工,也不是不可能的構想。

  當然,輕軌橫琴線通車,回到集體大運量軌道交通、跨境軌道交通的基本,怎樣用好這條線路,加強澳琴「一體」聯動聯通和融入大灣區,推進澳門非博彩元素發展;「演藝之都」、「體育之城」的人流流動集散,以及將輕軌配套巴士等公共交通運輸實現「輕軌為主、巴士為輔」的出行選項?更重要的,還是社會關切輕軌收費、轉乘優惠、支付工具問題。倘若不提供多元化、掃碼入出閘的先進支付工具,沿用今天僅有的收費模式,不獨無助彰顯軌道交通便捷、有效乘搭的貼心服務,甚至,還可能拖了軌道交通「後腿」。

  為此,怎樣革新輕軌收費、支付工具,也許,要留待新一屆特區政府新人事新作風,持正革新,來正視社會關切的問題,推動輕軌提升服務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