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之言)輕軌未來成公交主力成疑問

3998

  政府向立法會介紹《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當中重要部分提到輕軌規劃。然而,由於2021年已經過去,政府的規劃往往拖沓1年多才端出來,再次反映公共行政效率何其低下。

  言歸正傳,澳門輕軌早在2003年提出,20年過去,目前只有氹仔線,輕軌東線,即關閘、經新城A區至氹仔北安碼頭的工程爭取2028年完成,這時已經過了約30年,政府預測至2030年,輕軌線網規模效益初步顯現,日客流量由2020年日均2800人次,提升至13.7萬人次,佔機動化出行比例將由2020年約0.2%增長至約9%。

  過去社會曾經討論是否只建成氹仔線而「止血」,最終政府一錘定音指「一定要建」,這個「大白象」工程,不知豪花公帑至何年何月。過去,審計報告估計整個輕軌工程的費用為500億元,今次規劃未有提及總成本,究竟500億元能否封頂?政府也沒有底氣。好了,錢就花了,政府預計的輕軌東線和西線是「理想國」,及至2030年本澳輕軌線網里程約24公里,預計日客流量上至20、30萬,與日客流量由2020年日均2800人次,上升100倍,但,這個數字的真實性從何而來?以目前內港沿岸貨運碼頭未能搬遷,加上內港水患問題仍未根治,道路狹窄,舊區難有新空間等問題,完全沒有可以動工的數據支撐,開展輕軌西線規劃研究,這種「研究再研究」,浪費大量公帑又無所成,相信這個輕軌西線,只是空中樓閣。前運輸基建辦公室,早在2009年公布輕軌第三期,即現在舊酒新瓶的輕軌西線,可見早已浪費14年光陰,現在重推出來,不知又會否再浪費下一個14年?

  而文本所謂輕軌橫琴線接入橫琴口岸,並與珠機城際便捷銜接,竟然與石排灣線不連接,在最終興建方案中,輕軌只能改為進入橫琴島的澳門管轄範圍,於橫琴口岸澳門口岸區的地下設站,實際不能與珠機城際無縫換乘。我們明白這涉及「一國兩制」的問題,惟當局一直說要與內地建立琴澳深度合作區,惟這個交通接駁也無法解決,教人如何對深合區寄以厚望。

  另一方面,目前橫琴口岸的公共巴士仍然不足,看不出交通局有解決方法,還是要居民和旅客等到輕軌開通才可以有方便進出之途?

  政府一直強調交通規劃是「輕軌為主、巴士為輔」,到了今天仍然是巴士為主,氹仔輕軌連「輔」也不是,只屬於觀光性質,甚至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說兩者間沒有轉乘優惠,令人感到這口號猶如「社屋為主,經屋為輔」的空話。

  要吸引居民使用輕軌,放棄私人車輛,一定要便捷可達,再配上不用日曬雨淋的步行系統,才能構建良好的綠色出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