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之言)跳出疫情掣肘前瞻澳門聯通橫琴灣區

559

  近3年以來的防疫抗疫,尤以6月中以降新一波疫情可謂相當折騰人,大家在經濟民生進一步惡化下叫苦連天,希望特區政府能夠急民所急開倉救濟,好讓困境得以紓緩。與此同時,我們又似是在發展過程中「失焦」,找不著北,只能寄望盡快鬆綁與珠海通關,讓旅客多來,為澳門注入活水。

  事態緊急,「保命」成為大家求生意志,也是發展中不爭的現實。正如,當疫情緩和,我們看到訪澳旅客逐步升溫,上周日均旅客1.78萬人次,而中秋節這個家庭團聚節日,也有1.65萬人次內地客訪澳,澳門市面立竿見影多了客流,酒店入住率也見回升,這些,足以說明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自是一張名片,只要大家好好經營,持續添加元素,加強與橫琴聯動和大灣區「一程多站」建設,相信,自能推動「一中心」建設添加吸引魅力,當全球疫情緩和,可以降低與世界各地交往的「關卡」,澳門還是相當吸引的國際旅遊目的地,有利促成各種周邊產業投資、生存和發展。

  不要忘記,澳門特區第二個五年發展規劃,集中於建設「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也需要澳門聯同廣東省、珠海市,攜手做好發展橫琴這篇大文章。為此,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1周年,為我們檢視深合區發展、做好「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新平台,便利澳人生活就業新空間、豐富『一國兩制』新示範、推動大灣區建設新高地」這4個戰略目標,才是澳門「寬關」注入活水以外,必須同步檢視的工作成效。

  當疫情爆發,通關「熔斷」,阻隔了澳門與橫琴、大灣區的聯通。過去,我們深受影響,才會有社會希望粵澳雙方商議疫下防控、有效通關機制,以期向中央爭取「一國兩制」疫下粵澳通關新模式。

  當然,站在大灣區「融合」、琴澳「同城」的發展路徑,我們看到,單牌車進出橫琴取消了數量上限,公交車輛、旅遊巴也計劃可以在橫琴行駛,而深合區「二線」關檢管理快將在本年底實施,說明了開發橫琴逐步推進,必須與時並進、大膽創新,賦予深合區更「靈活」便捷對接澳門的全新制度優勢,才能突破既有掣肘,按階段目標,爭取到2024年,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體制機制運作暢順,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與澳門有序銜接,琴澳一體化發展格局初步建立。由此可見,我們還有兩年多時間,做好達至這些戰略階段目標的籌劃工作,而疫情給予大家「極端」狀況下很好思考空間,以此為「藍圖」打破制度障礙、跨境障礙等流動流通要素掣肘。

  固然,從目前我們看到的局限、困境,也引伸短中長期籌劃,以至軟硬件各種構建議題。疫下本澳顯現通關問題,澳門怎樣更精準「封控」小區,從健康碼、行程、場所碼有效快捷找到密接、次密接者做好「管控」,才能具備條件與廣東省、中央商討「精準封控」下的「寬關」措施。

  還有,既然開發橫琴提供澳門跨境發展的「無限空間」,未來澳門怎樣建設好各種跨境聯通基建?橫琴口岸、青茂口岸、關閘口岸、港珠澳大橋口岸、灣仔口岸的聯通、便捷通達,以至澳門怎樣以軌道交通串連,無逢對接,已經擺上議事日程。而內港輕軌線的構思、設計,如何避開風暴潮水患不損害軌道交通基建,乃至內港與橫琴、灣仔前瞻布局未來「一河兩岸」聯通,凡此,有賴我們跳出疫下困局,以更高遠、廣闊視野突破澳門的制約,立足當下,謀劃長遠,才能打造好「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建設,肩當好開發橫琴重任,從而實現澳門開拓發展,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為「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貢獻各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