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之言)海域管轄僅有建造生態島一途?

751

  特區政府計劃在路環黑沙龍爪角對開海域興建生態島,社會一片反對聲音,所謂「生態島」,其實用作堆填建築廢料,用海面積約為2.45平方公里,可使用年限不少於20年,即是說到了2045年左右,當局得再覓海新建1個生態島,惟當下官員已經離任,屆時怎樣應付再不具職責,只是本澳倘若長遠以生態島來解決建築廢料堆積處理的問題,屬於不健康的下下策。

  回顧2017年,當局提出澳門、氹仔和路環以外的「第四空間」,大小約20平方公里,希望將世界上先進的技術、產業引進「第四空間」,如高端旅遊、高端金融、精密製造等。不過,這計劃隨著第四任行政長官崔世安離任便不了了之,現在換來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功能為一體的新建築廢料堆填區─生態島,並說絕不發展任何商業項目。我們看到生態島模擬圖,不會建橋連接,即是說要到島上參與自然生態環保教育基地活動只有用船隻一途。

  2015年,政府在當年的施政方針提出計劃與廣東省政府簽訂協議,將惰性建築廢料運往廣東「再利用」,並在本澳配置建築廢料篩選設施,揀選物料作填海之用。可惜廣東省台山不願接收廢料等「厭惡物」,而當局一直說把物料用作填海,也只是應用到新城填海區E1填海造地工程,A區和C區都錯過了利用廢料堆填的時機,反而用了價格高昂的河沙,惟官員未有被問責。

  行政長官賀一誠早前接受訪問時表示「中華白海豚出沒的海域有好多」,即是說只能無奈放棄這個海域,逼使中華白海豚到其他海域生活,以他不願填新城D區角度來看,賀一誠的出發點也是不希望填海,但面對廢料圍城,內地又不願接收廢料,只是沒辦法中的辦法,不過填了海就無辦法復原,而填了海怎樣做到「防災減災」當局也未有說明,反而我們看到填海後令河道收窄,「天鴿」和「山竹」引發風暴潮就印證了人類過度破壞海洋,颱風反噬造成水浸等強大的破壞力。

  還有,現階段粗略估算生態島造價155.9億元,不是個小數目。當年中央政府批覆澳門管轄85平方公里海域,只是究竟85平方公里海域除填海還有甚麼用途?當局過去曾指海域存在很多功能,如航道、盲地等,整個海域的可開發利用空間不多,似乎本澳多了執法和巡邏權就不甚了了,當局宜說明85平方公里海域的規劃利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