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局公布《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2》。去年澳門仍處抗擊疫情1年,惟報告顯示,去年本澳耗水耗電量下降,空氣質素良好日數減少、固體廢料數量偏高、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可見旅客減少,居民、商業活動同樣減少下,除了耗水耗電量減少外,其他數據都不見得較沒有疫情時好, 而人均棄置量減至每天1.77公斤,仍高於周邊地區水平,「垃圾圍城」問題仍未解決,而資源回收率仍處低位,可見居民的回收意識偏低。
我們必須警剔空氣質量屬「良好」和「普通」的日數較2021年下降,始終很多疾病與空氣污染有關,在當局推動使用電動車的政策下,空氣污染情況嚴重,估計與本地發電量增加有關。本地發電量增加是因應2017「天鴿風災」後,發現依賴內地的高架高壓電纜輸電,當電纜被強風吹倒後會出現「斷電」,故本地重油發電有所增加,溫室氣體排放也隨之增加,社會得思考在供電穩定和空氣污染方面有所取捨。
縱使電動車免進口稅也免年度行車稅,但目前快速充電價格貼近使用汽油,只有慢速充電較便宜,雖然當局增加公共停車場充電位,但要推動更多人轉換電動車,必須增加私人樓宇的充電設施,但澳門樓宇較少預先配備充電位,而業主自行設置又有一定支出和行政費用,故當局應先推動私人樓宇裝設充電設施。
環保局繼禁止進口一次性塑膠飲管和飲料攪拌棒 ,再到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刀、叉、匙,當局目前正研究對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餐碟、杯,及一次性發泡膠食品托盤作出管制,我們相信大可成事,這樣只要一步步限制一次性塑膠物料進入澳門,有助改善垃圾數量。然而,取替的物料,同樣造成焚化爐壓力,只是燃燒時少了有害物質,故當局也得同步推動普及可循環使用餐具。
當局一直推動「環保FUN」積分獎勵計劃,強調積分可換取物品。誠然,居民或覺積分只是其次,有助推動減廢才是重點,有感目前澳門只有7個環保fun回收點,並有時間限制,而自助回收機同樣有時間以及回收種類限制,還有,辦理環保fun會員卡也不便民,故不妨增加回收點、時間和可回收的種類,並開放在一戶通申請,相信可以推動更多居民投身回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