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之言)審時度勢再推消費計劃擴市場流動性

174

  俗語說「一葉知秋」。澳門特區今年以來,在外圍和本地形勢下,年內會有怎樣的發展現象,社會必須有預見判斷,以期在政府施政中,及早作好防範措施,加強風險管控,「走在前頭」,才能從特區社會民生由疫情引致的不確定性大環境中,保住社會穩定,民心安定,以期共度時艱。

  顯然,今年以來,一波波本地和鄰近地區疫情互為影響、聯防聯控下,以旅遊博彩和服務業為主體的經濟體系大受打擊,加上博彩業修法調整結構,實現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中介人、貴賓廳、衛星賭場等連串問題浮上水面,可以說,首3個月澳門負面消息不斷,「春節黃金周」受疫情影響,連續3年「泡湯」;剛公布的賭收數據,3月份博彩毛收人36.72億,首季累計為177.74億,明顯較政府預期全年1300億之數有巨大差距;還有,「老牌」貴賓廳黃金集團宣布全面結業,英皇娛樂酒店亦公布6月下旬結束博彩業務;2、3月份旅客量「插水」回落……種種數據指明,所牽動的經濟環境不容樂觀,難怪立法議員在議會中也感嘆,憂慮中小企和居民就快「捱唔住」。

  為此,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在立法會回應議員口頭質詢時,也「鬆口」公布政府會再推出電子消費計劃,因應當前疫情特殊形勢,動態研判,以期加大市場流動性,達至顧民生、穩內需、保就業。儘管他強調新方案並非去年福利措施的延續,政府會聽取各方意見,於短期內推出措施,希望社會給予政府準備,完善細節,以及「行程序」。

  4至5月,現金分享計劃分階段向澳門居民派發現金,可見當前居民會有「活水」穩住生活,也藉消費促使中小微企賴以「吊鹽水」存活,保住企業生存,即是保住居民飯碗保就業,以免產生連鎖反應導致出現失業潮。為此,澳門居民在知悉政府會推出電子消費計劃「救社會」的同時,切勿將現金分享「留存」,而應用於日常生活,又或按照家庭財政能力如常消費,才能形成合力推動內需,挽救本澳經濟於既倒,不致出現骨牌效應。

  至於政府推出新一輪消費計劃,應廣泛汲納社會意見,且必須檢視去年計劃的成效,因應本澳疫情所受的深度衝擊,審時度勢施策,作出必要調整。

  譬如,去年電子消費計劃核消金額52.7億,帶動消費82.4億,即市民出資約29億,拉動力35%,符合政府推行計劃預計的「槓桿」效力。而去年計劃,每名市民獲發5000元啟動金和3000元立減額,實施期由6月1日至12月31日共7個月,以上這些數據,如何作為新一輪計劃的基礎作好調整,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環境紓解民困和企業資金鏈緊缺,又或政府如何設定「加大市場流動性」,這些,都有賴敢於打破「分餅仔」人人有份和「等額」式通派思維,在去年方案以外增闢途徑,更好體現鼓勵消費加強市場流動性的目標,有效推動內需。

  而且,動態研判經濟社會形勢,我們認為,新一輪計劃可以毋用以「長時段」推出支援方案,反而採用「短期」、「多次」形式逐步對症下藥,有利居民「按期」消費,不致出現階段性差異。甚至,政府可以藉著前期支援措施的成效,審視實施情況,體現「動態研判」,鋪排下一階段方案。

  李偉農指出:3年來特區政府抗疫救市已動用1250億,運用公帑資源要效益最大化,我們認同這個準則,但是,正因為今年以來呈現出來的現實,是中小微企、居民都有「捱唔住」之勢,政府就應當機立斷,將公共資源用於「刀口上」。而且,穩內需、顧民生,還得正視保企業生存才能保就業保飯碗,否則,失業大潮只會加大政府「救濟」壓力。

  共度時艱,必須審時度勢,政府應廣聽民意,擇善汲納,應出手時便出手,才能夠展現政府有為、以民為本施政,博得社會信心信任。惟有如此,才能提振社會和廣大居民信心,攜手合力從現金分享、電子消費計劃受惠中不採取「緊縮」的自保手段,得以推動鼓勵消費政策,乃至鼓勵有能力者多消費,形成社會自救合力,降低社會大環境不確定性的風險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