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的一波疫情平伏以後,本澳各界再度攜手築好安全城市,吸引旅客到訪。近日,多項利好消息湧現,昨日起,珠海放寬入境核檢限制至48小時陰性證明;上周五單日訪澳旅客量重上2萬人次,為疫情以來新高。「悠氹仔」、「關前薈」、「悠路環」,亦發揮聯動效應,吸引人流進入社區,激活消費,共同營造營商環境。甚至有社區組織主動舉辦「茨林圍周日市集」,設置主題單位,呈獻本土特色產品食品,挖掘並講好社區故事,彙聚人氣、盤活社區。凡此種種,展現澳門居民堅毅、不屈不撓韌性,在艱難時期,更是同心協力,凝聚合力,共建信心,建設美好家園。
持續近3年疫情,每當我們看到有「起色」的時候,卻在本地、又或鄰近地區出現疫情,致令多個「黃金周」泡湯,且在今年6月中旬一波疫情在社區蔓延,當局終祭出「相對靜止」手段抗疫,可是,也令經濟民生遭受重創,政府推出第一輪抗疫援助百億元紓困,可並非普惠措施,難免令一部分人未能受惠而有怨言。
只是,抱怨歸抱怨,怎樣乘疫後各種機遇迎難而上,容不得大家掉以輕心,旅遊部門率先到大灣區內地9市舉辦大篷車路展宣傳,吸引鄰近地區旅客,以至引客入區,成為社團、機構結合政府推出多元措施以期「自救」的舉措,只有積極應對疫情,創造吸引人流的營商環境,我們才能夠跳出疫情陰霾,向外界講好社區故事、澳門故事,讓澳門是個安全、宜遊,具備多元旅遊消費體驗的城市特色不斷向外傳揚。
我們注意到,除了官民各種宣傳活動,還有,品牌社區活動「澳門街坊節」亦在上周開幕,今年主題「全民抗疫,關愛社區」,藉以促進睦鄰互助,提升公民意識。可見,澳門很強調社區建設,在鄰里友愛、共融、互助方面,發揮地方小,但人情味濃厚的「小澳門」特色,除了凝聚社會核心價值,其實,亦是澳門「品牌」,讓旅客賓至如歸,是澳門能吸引旅客、一來再來的「軟實力」。
為此,我們不妨深思,除了應對疫情衝擊,澳門怎樣建立起「社區文化」來營建區區有特色、區區有故事,且從官民各個渠道、平台,挖掘社區故事,來彰顯各區文化、人情,結合如「關前薈」、「悠路環」、「悠氹仔」、康公夜市、瘋堂嘉年華⋯⋯以社區建築景點,形成點線面的社區、整體澳門旅遊休閒消費品牌,強化旅遊消費體驗,講好澳門故事。
何況,面對疫後經濟、民生提振,我們不能僅僅依賴政府「開倉派米」,而是,要凝聚各方力量,諸如,政府加強到外地宣傳,連同綜合旅遊設施推出優惠,吸引訪客;政府推出電子消費優惠,也有賴商號、商會、民間機構合力「加碼」優惠,加大「槓桿效應」,令資金在流動中產生1+1大於2的能量;而社區組織、機構,因應本身特色籌劃多元活動,宣傳社區之餘,也有賴以睦鄰友好、互助互諒的精神,多多包容舉辦活動期間對區內交通、「環境」等的影響,互諒互讓,展現社區同心協力,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共建共享精神。
疫情持續,至今仍看不到「岸」,惟是,我們相信,只有澳門居民同心協力,人人多走一步,人人多點包容共濟,澳門仍然是煥發人情味,善待本地居民、各個族群,更善待遊客的溫暖社區社會,這是小小澳門的韌性,是「金漆招牌」,勝過其他的宣傳手段。目下,國慶黃金周即將來臨,我們期望各界聯手特區政府,爭取時間做好籌劃,挖掘更多社區故事,形成合力,凝聚信心,寫好賓至如歸一個又一個故事,展現澳門社會韌性,為迎接旅客感受澳門,添加濃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