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於2010年5月設立公共房屋事務委員會,期間做不少工作,並到新加坡考察。然而,這個委員會似乎已淪為花瓶角色,我們查得2023年6月,根據第25/2023號運輸工務司司長批示,續任及委任公共房屋事務委員會成員,任期3年。
即是說他們的任期差不多過了2年,只有在2023年9月舉行過1次會議,新聞稿標題為「新一任公共房屋事務委員會舉行第一次平常會議」,至於2024年有沒有召開過會議?我們只查得2024年11月有1則題為「公屋委參觀望廈社屋-望信樓」,就再無其他新聞稿。
或許,公屋委有召開會議卻未有發稿,但以特區政府事事發繕稿的慣常做法來看,似乎有開會便會發稿交代,至少交代會議進行了甚麼工作,讓居民知悉他們有否反映意見。
上屆政府提出置業5階梯,階梯間根本沒有流動銜接機制,租用長者公寓亦非「置業」。目前樓市下行,有人預計今年樓市還要再跌一成,經屋和夾屋已成為「雞肋」。
回顧香港九十年代初期,政府曾推出「夾心階層住屋計劃」,由政府委託房協興建出售單位,並以優惠價格發售予中等入息家庭。買家須符合既定申請資格,購入單位後亦須受到5年的轉售限制。可惜後來樓市大跌,這個計劃至今再不見蹤影,和澳門現時的狀況有點類似。不過,上屆政府已經在祐漢動工夾屋項目,推出200多個單位算是向祐漢新邨7幢樓的重建工作,做個先行先試示範,惟能否起到作用,還是未知之數。甚至說,夾屋至今仍未有售價,難以讓人部署買或不買,影響做好置業的決定。
另一邊廂的經屋項目,由於當局堅持要跟市場價掛鈎,才有了所謂「補貼率」,反觀特區政府過去多次到新加坡考察的組屋,由政府開發,然後以低價售予市民。不過,新加坡的「組屋」與經屋有1個很大的分別,澳門經屋以補貼率出售,但組屋卻是參照當時市民的入息來決定,不與市場價格掛鈎。原因很簡單,當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於1959年上台執政,新加坡正面對嚴峻的房屋問題,小小的國家有200萬人口,但150萬人住在貧民窟。李光耀明白只要搞好房屋問題,人民安居自然樂業。李光耀上台後,致力做好房屋政策。首先是成立建屋發展局,很快便將方向指向發展「組屋」。
今屆特區政府將於4月發表今年的施政報告,當中肯定包括房屋政策,其中會否設立定期或恆常的經屋申請機制、允許個人申請兩房單位,以至經屋既然是「原價買入,原價賣出」,那麼售價亦可以不與市場價格掛鈎。當居民能夠安居,我們相信社會很多深層次問題就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