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名牌事件擾擾攘攘近1周,有店舖出售街名牌中秋花燈,甚具諷刺性,亦反映澳門的文創產品其實不差。談回正題,為甚麼1塊街牌「剝落」就惹來居民口誅筆伐?因為澳門的工程一直為市民詬病,閒閒地一項維修或做1個小小的項目,費用驚人,亦如澳門掘路工程不斷,有些道路開挖後數個月後再開挖,市民一直質疑是否藉此賺取工程款項,這次街名牌「剝落」,惹來市民質疑被工程公司粗製濫造,賺取更大的利益。過去,有市民指駕車撞毀1支鐵柱,卻要賠償數萬元,故街名牌「剝落」,難免引人遐想。
涉事工程公司有沒有參與其他政府部門的詢價或投標?縱使目前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在未有司法判決前,嫌疑人都應無罪推論。然而,當局只能將相關公司剔出清單外,我們擔心一旦有了判決結果,工程公司的持有人可能取消註冊相關公司,另外註冊1間公司重新競投政府的公共工程。
另一方面,今次涉案公司是市政署從相應清單中去邀標,當中共有9間公司投標,涉案公司是因最低價格等因素而中標,那麼當局長期以「價低者得」的判給方式,是否存在問題?有關的街道名牌項目涉及362個街道名牌安裝,工程價逾110萬元,每塊街名牌為3038元(不知為何報道是每塊600至1200元)?我們在內地電商查找,原來8塊釉下彩的街名牌只要268元人民幣即大約300澳門元,倘大量購買應有批發價,加上人力拼貼,似乎成本不貴,惟報道指有一判二判公司,是否有「層層剝削」,導致落手做的二判要鋌而走險?
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今次亦坦言,一般簡單的道路工程出現「甩漏」、未按期完工、質量不達標等情況都是有的,若堅持只找有名、以往經驗好的公司,那麼可選擇的實在很少。為甚麼簡單公共工程亦可以出現甩甩漏漏,是否與「價低者得」、「判上判」有關?
市政署的新聞稿未有說明街名牌驗收日期,究竟工程的驗收期是哪天?相關工程的竣工月份是7、8月,為何當局9月中才發稿表示相關公司涉及欺詐?是網民發現問題在先抑或市政署早已發現問題?
今次事件反映市政署的內部巡查、驗收、通報等機制存在問題,我們期望市署完成內部調查後能盡快公布結果。
最後,我們往好處想,事件體現居民十分愛惜澳門街名牌,二十世紀初以來用上葡萄牙瓷磚畫為街名牌至今,體現澳門是中葡文化交流之地。澳門有著「一基地」的定位,就是要發揮「一基地」特色,君不見小紅書上很多人跟澳門的街名牌拍照,可謂澳門街道特有的風景線,故當局應做好監督街名牌潔淨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