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之言) 遷離內港貨運打造環半島南休閒空間

621

  內港碼頭去留問題,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澳葡政府頒布第218/90/M號訓令,當中計劃「設立一個專為客運碼頭、商業及服務行業使用的中間區域,也藉此使居民重獲有歷史意義的部分河畔區域。」到了特區成立初期,內港碼頭重整計劃再被提起,惟最終亦不了了之。

  回顧內港歷史,外國商船最早於澳門北灣(今司打口一帶)作為停泊商港,堤岸為半環形。到清同治年間,內港已成為北灣及淺灣的統稱,由於貨運依賴水路,內港一帶早已為繁榮地區。到了上世紀設立外港碼頭,輪船往還港澳,帶來大量旅客,十月初五街和新馬路一帶成行成市。後來往來港澳客輪不停泊內港,加上消費模式轉型,內港經濟從此一蹶不振,坊間一直希望內港重現昔日風光,可惜政府未有積極作為,令到區內無法回復繁榮,區內近年還大受水患影響。

  當局今次提出持臨時佔用准照的內港碼頭只可從事「非貨櫃方式之一般貨運」業務,只有屬批租地的五號A碼頭能從事「貨櫃」業務,也不是完全遷出碼頭,長遠更應朝向取消內港貨運業務碼頭,由香港運來澳門的民生用品,可以利用港珠澳大橋的「物流轉貨站」,項目預計明年動工,當局稱爭取2024年完工,屆時可供澳門及香港貨車進行即時跨境貨物交收,這樣解決了部分貨運及供應商業界指出九澳碼頭路途遙遠問題,至於貨櫃司機不足的問題,疫情下「人求工」,以澳門持有重型貨車或拖頭駕駛執照的人數來看,這也不成問題。甚至乎,由香港以陸路運輸物品到澳門,陸路有著時間短、成本較水路少等優點,未來以陸路運輸是大勢所趨。

  另一方面,九澳港的吞吐量,又能否接收內港的貨量?當局須公布數據,說明九澳港有足夠條件,加上九澳隧道已經開通,而離島民生物資需求也十分大,以九澳港到離島,以及內港到離島的距離相去不遠,而港珠澳大橋長遠作為進入澳門半島的運輸途徑,我們相信不會增加通脹的壓力。

  今次政府目標是在內港建設泵房、重整下水道等一系列治水工程,長遠更要著眼在擋潮閘以至輕軌關閘到媽閣走線,進而一併優化內港環境,構建旅遊觀光區,連接下環區、媽閣、海上遊碼頭再到旅遊塔和觀音像海濱長廊,打造「環澳門半島南」的優美、親水、休閒和漁業環境,善用海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