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超強颱風「天鴿」重創澳門,臨近事件5周年,颱風「馬鞍」日前來勢洶洶,預測路徑與「天鴿」相若,甚至氣象局首次在颱風前舉行特別新聞發布會,幸好澳門最終逢凶化吉,這次颱風「雷聲大、雨點小」,然而,防風防災往往不能用運氣來蒙混過去,做好實事有底氣才是應對颱風的根本。
今次颱風路徑偏離原預測,被居民批評當局過於緊張,如臨大敵,無法給予居民信心和安全感。但,環顧周邊地區對「馬鞍」的預警,是否澳門過分緊張,可謂見仁見智,但值得注意,今次當局發出橙色風暴潮警告信號後,警員等按程序到低窪地區巡邏,不斷廣播風暴潮低窪地區疏散撤離計劃,又逐戶勸喻,惟主動前往接送點的撤離人士相對較少,原應有3000人疏散,而當局總結時只有2500人避險,或可查找人數落差原因以供改進。
值得一提的是,颱風襲澳期間,路環石排灣居雅大廈,繼7月初颱風出現大廈外牆甩磁磚後,再次有外牆磁磚剝落,幸沒有人受傷。諷刺的是,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本月18日才在立會承認,湖畔、業興和居雅公屋項目出現問題,會加強和完善相關監管和驗收工作,但不能接受有些議員把個別工程有問題,「講到好似政府所有工程都存在問題」,言猶在耳,公屋質量問題令人憂心。
特區政府興建內港擋潮閘的態度近期相當曖昧,行政長官賀一誠曾指出這個工程屬大白象,而內港擋水防洪牆工程也不見縱影;目前僅有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惟官員曾表示運作後只能緩解暴雨水浸,更何況,風暴潮造成的是海水倒灌,不是雨水無法排出內港等低窪地區,故這個花費1億多造價的工程,面對颱風的應對效用不大。當局每每在颱風到來前發出新聞稿指已經疏通渠道,惟作用會否象徵性工作大於實際效用?至於筷子基雨水泵站、內港南雨水泵站及涵箱工程,落成無期,短中期內都未能緩解內港天文潮、風暴潮水浸問題。
澳門特別行政區防災減災十年規劃(2019-2028年)行之3年,除了筷子基至青洲沿岸防洪工程完工外,其餘項目未見蹤影,弄得颱風到來時都緊張兮兮,由13年前的「黑格比」、到5年前的「天鴿」,再到4年前的「山竹」,其後沒有超強颱風正面吹襲澳門,只屬幸運,也間接令當局在風暴潮防災基建一直嘆慢板。特區政府本月曾向立法會跟進委員會交代防災減災公共工程規劃及建設事宜,委員會認為現時一些大型項目仍處初步研究及協調階段,希望政府加快落實項目及工程進度,盡快落實各項基建並投入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