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巿民之言)重新認識深合區灣區發展謀劃出路

500

  一場疫情,似乎將澳門特區發展「定格」,不知不覺便過去了兩個月,澳門居民除抗疫,似乎失卻這段期間的其他面貌和記憶,白白流走了時間。可是,發展不等人,當我們重新回到防疫常態化,再檢視過去工作部署,廣大居民有種「停頓」,又不知如何「重做」的疑惑,有賴政府、社會各界重新緊扣發展脈搏,告訴大家目前澳門走到哪個階段,好讓大家清晰定位,找準發展方向。

  儘管今天大家仍處於後疫情時期的困乏環境,但,現實不容我們怨天尤人,必須重拾心情,為前路奮鬥,尤其過去一段時間,澳門各界高調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一帶一路」支撐,建設好「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當疫情平伏,又是大家努力的時候。顯然,時間流逝,時間不等人,只有大家重新將注意力投放到發展進程上,才能為澳門打好發展基礎,有利人們找到自己一片天空。

  行政長官昨批示常住內地澳門居民醫療保險津貼計劃擴大受惠範圍,年滿65歲,又或10歲以下、中小學生和殘疾人士,居於大灣區內地9市的澳門居民都可以受惠。由是,足證澳門特區參與大灣區建設又邁進一步,將澳門特區的關顧範圍擴展至內地灣區9市,密切兩地醫保以後,有利推動澳門居民走進大灣區、深合區。

  大灣區3地3體制、3法則,在「一國兩制」下尋求融合,打破制度壁壘,又能確保港澳特區優勢,是國家重大戰略,也是3地優勢互補下,怎樣迸發新能量的重大工程,打破地域隔閡,同時打破制度阻隔,有賴3地「摸著石頭過河」,找到良方,向中央申請批覆,為這個世界級城市群注入活力動力。

  我們看到,當局透露,橫琴深合區在「共商共建共管共享」下,今年年底,將迎來「二線」封關作業,這是深合區獨具制度優勢,從而加快、加大力度與澳門特區「融合」,創建條件,形成珠江口西岸城市群騰飛的重要「龍頭」。與此同時,以深合區引領起來的琴澳發展,將珠海、廣東作為澳門特區腹地,可以說,必然擴大了澳門生存發展空間,而橫琴、珠海,以至大灣區內地其他8市,將會與澳門形成層層疊加關係,怎樣用好這種區域發展優勢,有賴澳門廣大居民因應自身條件,謀劃出路,特區政府可以做的,是收集各界意見,與深合區、大灣區研擬,得出擴大發展方案,再向中央申請審批,形成政策措施,使澳門居民融入灣區、深合區發展有更多「在地」紅利。

  因而,經過兩個月抗疫近乎「停頓」的社會氛圍,我們希望社會各界重新聚焦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正如行政長官賀一誠在立法會寄語議員,應該到深合區走走看看,也看看澳門高等教育機構,了解實際的發展脈搏,從而帶動社會了解抗疫的同時,澳門、深合區,以至珠海在內的大灣區建設發展,才有利廣大居民掌握實況,思考怎樣在包括澳門在內的大灣區構建自身發展空間,以至可以怎樣到橫琴深合區、灣區內地9市一展拳腳,拓闊生存發展空間,才能免於「刻舟求劍」,將思維印象停留於過去,錯過了疫情「凍結」的發展實況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