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強颱風「摩羯」為澳門帶來今年首個8號風球,亦是輕軌延伸至媽閣站後,首次懸掛8號風球。不同的是,由於過去輕軌僅在氹仔行駛,只作為路氹「觀光列車」,對居民出行而言未算重要。而延伸至媽閣站後,就有助居民在懸掛風球前趕回家以及除下風球後趕上班。可惜的是,氣象局於9月5日晚上10時改掛8號風球,但氹仔碼頭站及媽閣站的輕軌尾班車分別於晚上9時開出,以行駛車程37分鐘計,剛好在懸掛8號風球前收車。
然而,當9月6日下午2時除下8號風球後,輕軌竟然要2小時5分鐘後始提供服務,輕軌公司說明了職員需要時間探視軌道上有否障礙物,以解除安全疑慮。社會明白基於工作人員的安全考慮,只有當本澳由8號風球正式下調為3號風球時,才可即時派員開展系統和設備檢查。
只是查看香港地鐵網站,當地在8號風球「初期維持正常,有需要時會加密班次,方便市民回家,隨著暴風接近本港,班次會逐步減少,列車及輕鐵維持有限度服務」,若改發9號或以上信號,露天段列車、輕鐵暫停服務。與澳門輕軌較類同的台北市文湖線,同樣採用無人駕駛系統,負責營運的台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網站這樣說:「當瞬間風速達8級(每秒17.2公尺)時,列車將採減速行駛。」以及「當瞬間風速達10級(每秒24.5公尺),或平均風速達7級(每秒13.9公尺)時,列車暫停行駛,並俟風力減弱再行駛至終端站疏散車內旅客。」
輕軌的作用今時不同往日,不再是「觀光列車」,下環區有大量居民需要往路氹博企上班,故輕軌服務有很大需求,可惜居民仍舊只有自駕或乘坐公共巴士上班,間接造成大塞車,市面一片混亂。那麼,輕軌公司該說明為何鄰近地區做到,澳門卻做不到?
澳門輕軌能否安排職員人手在8號風球下駕駛列車來維持基本服務?輕軌公司未有正面回應為何鄰近地區做得到,明顯避重就輕。我們查看官網的「關於颱風期間的輕軌服務安排」,僅說明氣象局改掛3號風球後待檢視沿線通行狀況後陸續恢復服務。我們疑惑的是,氣象局本應在8號風球除下前數小時甚至更早預測到確實改掛風球時間,倘能提早通知輕軌公司及早準備,在8號風球除下一刻重開服務應不是問題,難道要待風球除下後,3條大橋要人力檢視橋上障礙物才陸續重開?非也,3條跨海大橋都做到除下風球就立即重開。
澳門輕軌的優勢應是可以在風球前後、風球懸掛期間起到疏導居民旅客出行需求的作用,惟政府豪花近200億元竟然無法讓居民旅客得以妥善利用,教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