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研究農曆新年期間再在氹仔舊城區設置行人專用區,受訪區內商戶普遍支持,去年十一國慶節和農曆新年期間皆設立臨時行人專用區,我們認為很大可能再「添食」。
回顧澳葡政府在1983年開始,禁止機動車輛進入氹仔官也街,成為澳門首個行人專用區,其後是議事亭前地的行人專用區,兩大行人專用區已經成為澳門兩大景點。氹仔舊城區面積不大,街道只有20多條,其中官也街貫穿區內,一端連接地堡街,一端通往施督憲政街,兩旁樓房約有40幢,大多是兩層高矮屋,商舖較為集中,由過去到現在都是氹仔商業中心,食店、手信店、雜貨店、藥店林立,是旅客必到的景點、街道。
那麼,官也街周邊有可能擴大成為永久行人專用區嗎?議事亭前地是成功的,目前成為澳門最大亦是最重要的行人專用區,反而「福隆新街步行區計劃」行人專用區實施近1年,因為禁止汽車通行,商戶生意及人流不增反跌,部分商戶要求政府取消相關計劃,並恢復原本交通安排。其後當局宣布作出「調整」,商戶總算目前暫無異議。舊城區不同街道、社區富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整個澳門有否條件設立更多永久性行人專用區?倘再增設行人專用區讓遊客感受舊城區的文化氛圍,加深旅遊體驗,我們相信旅客一定叫好,只是商戶最忌是「車不到、人不到」,故設立行人專用區,同時需要按實際交通環境、當區居民及商戶意願、旅遊宣傳質量等方面作短、中、長期的觀察,因地制宜實行步行區計劃。
回顧2019年,第五任行政長官候選人賀一誠走訪官也街一帶時稱,手信街大部分原居民都已遷出,並將空間放租作商業用途,提高居民收入,讓居民有更多資金遷往更舒適的居所。
他認為這種「騰籠換鳥」方式可作為保護及改善舊城區的借鑑,值得研究。可惜5年過去,賀一誠已經卸任,這種「騰籠換鳥」方式未見在更多社區實施。
誠然,我們強調舊城區設置行人專用區不是「為設而設」,更應考慮是否具充分條件帶來長期效益,以及居民的意願等;故此,建議當局集思廣益、汲納意見並持續優化與協作,才能成功活化、改造舊區,為舊區引入活水,進而促進本澳旅遊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