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早前表示,松山行人隧道預計今年10月開通,位於行人隧道二龍喉街入口方向近日啟動渠道接駁工程,看來整體工程進展順利。縱使羅司長說3分鐘行畢全程,被網民質疑誇大說詞,但無論怎樣,松山行人隧道開通,算是為澳門的步行系統再邁進一步。
新口岸區至高士德大馬路之間的步行距離,將由目前繞行松山的約1100米,因開通松山行人隧道而縮短700米至約400米,且行人隧道內設有自動步行系統,至少節省20分鐘以上步行時間。眼下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和馬六甲街行人天橋也一併趕工,值得讚賞,倘行人天橋可以配合優美的步行系統連接至港澳碼頭,又或漁人碼頭,以至皇朝區,效果更好,這應是當局未來規劃步行系統重要工作。
除了新口岸一邊要通達外,還要推動周邊居民使用設施,關鍵在於如何完善高士德大馬路、雅廉訪大馬路和美副將大馬路連接到二龍喉公園,與鄰近行步系統形成較少橫過馬路且具遮陽擋雨設施,相信能大大吸引居民使用。今次工程,松山周邊已完成一系列步行系統,包括焯公亭、山邊街,以及雀仔園區愕斜巷扶手電梯等大型行人設施,改善區內多處步行環境,值得支持。
除了松山周邊,沙梨頭南街的行人天橋亦已啟用,可見當局著力改善筷子基區內的步行環境;還有林茂海邊大馬路可能會新建行人天橋,分隔行人和車輛,緩解交通壓力。澳門之所以匿稱「澳門街」,是因為澳門半島所有地方在1小時內步行可達。未來延展松山行人隧道這個成功案例,繼而輻射其他街區,從而推動居民以步行優先,公交為輔,棄用私人車輛,真正的「綠色出行」是最終願景。
松山行人隧道開通,證明除了行人天橋和電梯外,步行系統也可以多樣化,而不是只懂興建「上山電梯」,當局計劃連最後一片淨土的路環疊石塘山也要建「上山電梯」,疊石塘山根本不是生活出行的繁忙區域,只有觀光一途,也計劃大擲公帑做面子工程,反映當局為做而做,原本打算輕輕向諮詢委員會交代便了事,惟消息曝光便引來多方意見,主要質疑該電梯的必要性及對山體、動植物的棲息地造成破壞。我們希望將有關計劃擱置,確保路環生態,把資源用在改善澳門半島步行系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