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巿民之言)精準科學安全防疫發展經濟兩不誤

548

  國慶節長假期為澳門特區帶來可觀內地人流,成為近3年抗疫下難得的旺景,提振人們營商、生活、抗疫信心。可這個旅遊黃金檔期剛結束,內地多處地方便出現疫情,廣東省廣州、中山、珠海都受到一定程度影響,連帶跨境師生,本澳亦公布相關地區人員不用回澳上面授課,以至公務員、社服人員從相關地區入境需接受定期核酸檢測,以防萬一。這都告訴我們,疫情並未過去,只是,在防疫控疫下,國家採用了更靈活、科學、精準措施,不「一刀切」封死,且逐步以人員有限度開放流動,嘗試探索更有效的共濟措施,實現經濟有效、安全回暖。

  國家堅持「不躺平」,採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策略,每個地方守好自身的防護職責,同時做好聯防聯控,第一時間控制疫情以防蔓延。這種科學、精準防疫政策,儘管在大時大節人員增加流動以後,似乎都出現跨區跨地傳播風險,可是,從國家多次強力抗疫舉措中,尤以上海、海南兩次大規模疫情蔓延狀況,可見,箇中的規範範圍逐步縮小,而且,是以「封控」風險區,保住安全區作為「定點」抗疫策略,將安全區的正常經濟、生活秩序保護起來,才能促成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民生不「停擺」,實現安全區域過上正常生活,全國經濟還是在疫情防控中錄得增長。

  澳門特區依循國家防疫大政方針,也應作如是觀。為此,特區政府強調依照國家防疫指引「第九版」來按澳門實況制訂防疫預案,呈現「澳門特色」的防疫、聯防聯控措施,不離開「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原則。國慶節長假期的「實際操作」,便是這種聯防聯控、精準防控、確保安全手段,終於見到成效。

  當然,這樣應對疫情、常態化抗疫,看似很被動,要「幸運之神」眷顧,才能實現經濟回暖。而過去近3年,多次旅遊黃金檔期「泡湯」,僅有今年國慶節得以「否極泰來」,也教人省思,好像很大程度「聽天由命」。

  我們不妨調整思維,從「被動」中看到主動、積極一面。固然,疫情常態化,澳門與內地不斷鬆綁通關、交往,其實是受制於內地不同地方疫情狀況,而廣東省、大灣區、橫琴深合區作為澳門腹地,是唇齒相依的「一體化」共同體,當地疫情難免對澳門有更大的直接、間接影響,才會教人們憂慮,廣東、大灣區、深合區出現小區疫情,澳門便被動遭到牽連。只是,我們反向思考,也可以看到,只要我們跟腹地都是安全地方,便能立竿見影得到當地龐大旅客來支援澳門內需,經濟得以快速回暖。

  為此,怎樣在疫情中避免以「二分法」、對立的博弈思維看待常態化抗疫與發展經濟、加強粵珠琴澳人員流動,至關重要。不妨看看,日前發展策略研究中心舉辦「齊為澳門動腦筋」座談會,當中提到澳門當前要以「穩」守當頭,持續鞏固疫情聯防聯控,抓住大灣區、深合區建設發展機遇,便可得知,本澳只有確保安全城市的基本盤,才談得上具備條件與腹地鬆綁通關加強交往,發展經濟,走上回暖之途。

  國家強調落實好「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總思想要求,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顯見並非兩者之間「二選一」的對立,而是,要求克服麻痺思想、厭戰情況、僥倖心理、鬆勁心態,要齊心協力,積極抓實抓住各種防疫控疫工作,科學精準部署工作,才能實現安全城市,締造經濟發展的安全環境,以保障生命健康為首要,踐行中國特色的抗疫良方。澳門特區,藉國慶節長假期的種種現象,更應以國策為要務,積極有為推出防疫和發展經濟兩不誤的對策,引導經濟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