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局與工聯總會今日一連3日聯合舉辦「大型公眾招聘日」,對求職者而言是好事,惟未見公布職位數量、主要工種和薪酬範圍,先讓居民從資料中察看是否符合現況。另一邊廂,新一輪電子消費計劃將於6月推出,招聘會和電消計劃已經不是新舉措,有經濟學者表示去年電子消費計劃帶動消費82.4億元,市民出資29億元佔約35%,雖然上一期計劃有帶動消費作用,但乘數效應不理想,只算是居民的及時雨,而未能帶動內需。當局有否找出原因,為何乘數效應不理想,對症下藥,應如何擴大乘數效應,應是第三輪電子消費計劃的重要工作,惟現在變成為派而派,照辦煮碗無從突破,甚為可惜。
現時,面對更多市民失業,中小企處在關門邊緣,怎麼讓中小企先行「吊鹽水」,例如就業津助、稅費減免、保證不辭退僱員等,為何沒有放在是次預算中?
可以看出,政府3年來都沒有針對經濟範疇復甦的推進方向,目前只有舊舉措而不見新的有效舉措,難令居民安心。
澳門以服務業為導向,沒有旅客,難提振內需,光是新增的餐飲企業和零售企業,僱員人數和銷售額已經被過去年4000萬人次的旅客「做大」,目前只是出現汰弱留強狀況,只能說牽涉不少家庭就業和收入,沒有新的、可供輸出服務產業,難以支持本地市場。電子消費優惠計劃的成效將為市場注入200億元,但相對過去的零售和餐飲規模,相形見絀,頂多起短期提振作用,只怕到了年底,市場不景氣狀況再度浮現。
電子消費優惠計劃被批評治標不治本,居民心態仍然趨向悲觀;中小企營商信心指數亦跌至低水平,居民就業心態也保守,明顯只有長期穩定的工作及收入,才是扭轉目前經濟頹勢的良藥。眼下,當局在俗稱「澳門蛋」的A館搭建室內方艙醫院臨時場地,目前初步計劃於5月上旬演練,具體日期和細節安排仍待統合後再發布。我們大表支持,只是政府著眼防疫抗疫,對經濟卻欠缺底氣。
旅遊局表示澳人食住遊自1月底續辦至4月初有逾2萬人次報名參加本地遊,酒店套票銷售逾6000間,當局亦更新了4月至6月的本地遊路線,而復活節也有3000人住宿,看來成績還可接受,只是有導遊稱現時收入難以維持生計,這就是政策與實況存有落差的例子。故此,當局得加把勁,再想想有甚麼點子可以提振經濟、促進內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