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巿民之言)短途客多消費轉變怎帶動經濟

334

  今日是「十一假期」第四日,來到黃金周中段。當局按去年做法,把氹仔官也街一帶劃為行人專用區,期望可以吸引更多人流,提升區內消費力,能否有成效,只能待黃金周結束才能說。

  回顧8月旅客量365萬人次,創下單月新高,較2019年同期增加0.8%,但不過夜旅客量逾200萬人次,按年升23%,也同創新高。通關便利,即日往返旅客增加,又或到鄰近的珠海和橫琴等地住宿,再一早往返澳門,新的旅遊模式下,大量旅客只留在澳門吃個午餐(甚至自帶乾糧),支出的成本只有公共巴士的車票,甚至充分利用「賭場巴」,在澳門消費可謂「慳得就慳」。尤其有不少人在網路分享0元遊澳門,更被中小企指作旅客消費不足的原因,倘不是6月澳門政府要求博企叫停免費餐飲,中小企會有更大怨氣。然而,我們一直認為並沒有影響中小企生存,只是當局礙於壓力只好叫停博企的市場策略。(3個月過去,中小企尤其餐飲行業有回升嗎?)

  上述數字即是說,還有165萬旅客願意留宿,除以30日來看,平均每日有5.5萬名旅客留宿,以兩人佔1房計,以及澳門有4.2萬間客房,可見「吉房」還是很多,有可能是暑假房價過高,嚇煞旅客,但價格就是由市場決定,政府沒有可做的事。

  另一邊廂,統計局公布2023年旅行社調查結果,顯示去年有營運的旅行社共177間,行業扭轉連續3年虧損的局面,全年盈利達2.9億元。當中固然不一定只是做來澳旅行團的地接社,但我們看看每天早上士多鳥拜斯大馬路、西墳馬路到沙嘉都喇街一帶,在繞圈的旅遊巴和絡繹不絕的旅客,本地地接社肯定有一定盈利。

  那麼,是否意味只有團客才能拉動澳門經濟,反觀自由行旅客在澳門的消費不多?

  或許說,因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澳門和香港成為灣區內短途旅遊目的地,由於經常到來,不一定會有高消費,反正短期會重臨,故商界怎樣吸引這批旅客消費才是關鍵。「十一黃金周」後,踏入第四季,澳門盛事連連,亦是澳門傳統旅遊旺季,我們期望有更多旅行團到來以外,如何吸引短途客在澳門留宿,但澳門的「痛點」是旅遊旺季的周末,普通酒店客房價高達千元,如何增加旅客留宿,是澳門旅遊市場攻堅的板塊。

  社會一直要求當局做好相關工作,惟倘若僅著眼入境旅客數字而忽略住宿旅客,難免予人感覺有點「報喜不報憂」和只追求量而不追求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