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巿民之言)營造婚育友好社會氛圍推動優生多育

499

  今日是開學日,莘莘學子迎來新學年,亦提醒澳門,年輕人口不斷減少。內地人口增長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情況,國家衛健委、發改委等17個部門發出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加快完善財政、住房、就業等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營造婚育友好社會氛圍。澳門特區同樣面臨老齡化社會,早在2016年鼓勵生育而提倡「優生多育」施政理念,惟政府不作為,6年下來沒有實際配套措施,變成空喊口號。

  澳門與內地情況相似,居住空間成為「多育」障礙,故內地有提出住房支持措施,住房政策要向多子女家庭傾斜,有條件的城市可為首次置業的多子女家庭,適當提高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根據養育未成年子女負擔情況,提供適度援助。

  誠然,生育是個人選擇,但政府有沒有配套,經濟環境好不好亦有關係,對於人口資源,也是生產力要素,政府不應不作為。2021年人口普查顯示,過去10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1%,低於2001至2011年間的2.4%,增長速度放緩。澳門人口老化持續,年齡在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較2011年大幅增加107.2%至82,812人,佔總人口12.1%,比重較10年前上升4.9個百分點,老化指數更上升23個百分點至83.7%。

  當然,生孩子不會為了1次性的出生津貼和現金分享(不一定年年發放),最重負擔是住屋、教育和醫療開支,還有時間和育兒精神,這並非金錢可衡量或可辦到的事。其他的不說,先談住屋問題。現在經濟房屋大部分是一房一廳或兩房一廳的單位,私人樓宇又因為樓價急升,建成的多是納米樓、開放式單位,方便買家以較低總價購買,但需要結婚、生兒育女怎麼辦?由於官員只為充數,高舉新城A區有2.4萬個公屋單位,但近九成都是兩房戶型,甚至不要忘記,經屋的房間實用面積僅為7平方米,生活空間不足,大抵只能生育1孩,完全與優生多育政策背道而馳。

  由於優生多育只是各個部門拼拼湊湊,政府各自為政下,改變不了政府不作為的態度。在社會保障基金角度看,發放出津貼便了事,社工局提供澳門有多少個托兒所名額便完事,教青局協助學生入學也完成責任,建社經屋的是房屋局,居民可租可買公屋,空間是否足夠不在其責,這麼零零碎碎的政策,官員便覺得完成任務,可是能否拼成優生多育政策,有沒有多想一步?例如出生津貼之外,能否增加育兒津貼或免稅額?澳門受資助托兒所托額是否有針對人口稠密度高的社區來分配?有沒有24小時開放的托兒所配合輪班人士需求?澳門的義務教學質量是否符合學生和家長需求?公共房屋戶型是否符合優生多育家庭需求?凡此種種,可做的事其實很多,惟當官員懶政,使優生多育的施政流於口號。

  現在,內地推出不同的措施配套鼓勵生育,澳門不能拖國家後腿,只有人口保持穩定增長,澳門的「一國兩制」事業才可以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