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假期闔澳沉浸在過大年喜氣洋洋中,更欣慶的是,內地7天春節黃金周假期(1月21日至27日),訪澳旅客45.1萬人次,日均6.4萬人次;其中內地旅客26.5萬人次,香港16.5萬人次,雙雙超過預期。黃金周酒店場所平均入住率85.7%,也略高於旅遊業界八成的預估。旅客量節節上升,為旅遊和周邊業界、社會增添經濟復甦信心,也提醒整體社會,要為「V」型反彈做好各種準備。
澳門過大年,除傳統的政府和大型休閒企業賀歲活動紛呈,如舞龍、醒獅、花車巡遊、煙花表演,以及澳氹爆竹煙花燃放區保留傳統節慶元素,今年當局更透過跨部門合作試行「新馬路任我行」,封閉主幹道新馬路交通,以文化、文創、舊區和各種節慶元素交織,打造節慶新打卡點,3天吸引9萬多居民和旅客到訪,博得社會不俗口碑。當然,如斯大型活動,尤以封閉新馬路交通形成的外圍交通部署和影響,前期引起社會憂慮,亦促使社會意見紛呈,希冀當局總結經驗,優化下一次元宵節的封路、交通和各種配套,以至引客流向周邊舊區,結合社區原有特色元素擴大活動效益,明確活動目標等。
可以說,兔年伊始,澳門便如脫兔「動」起來,為我們提供勃勃生機動力,也促使從求變中探索出路、完善舉措。
對於新春澳門社會、商業氛圍滿堂紅,對於「新馬路任我行」的探索,以及政府在疫情平伏後立即推出面向外地的旅遊宣傳策略,尤其是向港客提供交通優惠,以期盡快吸引港人來澳,可見都是「窮則變」的求變手段。而俗語說「不做不錯,多做多錯」守成心態,放諸政府、企業、民間社團近期表現,可見大家積極打破這種「不做不錯」心態,而是從實幹中汲取經驗教訓,不斷完善提升。從中,反映經歷3年疫情,澳門社會經濟民生陷入谷底,社會有「求生」、「求變」動力,鞭策前行。
我們必須正視,除了疫情的「巨變」,還有就是時代之變也正在考驗全球各地,考驗各地政府怎樣回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乃至因地緣政治由美西方掀起的「冷戰」對立。澳門儘管是個小地方,但,時代之變顯然令這個小城市難以獨善其身。因而,必須匯聚民智、民力,團結一致,求同存異,提振組織力、應變力,加強整體社會靱性,才能攻堅克難,為澳門特區在國家引領下找到發展空間,夯實「1+4」發展目標。
3年疫情,社會經過歷練,加強了求變思維和動力,凝聚起來公共服務以民為本的積極性。疫情期間,前線人員按部署勇於站好崗位的精神;筷子基小販區火災,市政署夤夜設置臨時攤檔供受災檔販重新經營;新春期間各種公共服務、企業面對人手不足仍提振士氣迎接潮水般旅客和顧客;「新馬路任我行」展現出來的「犯其至難」跨部門協作……展現在公眾面前,是澳門要「求生」,便得求變!甚至「博彩業不復當年風光」的新經營模式啟動,博彩業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大勢,追求這個「龍頭」帶動非博彩產業發展,從既有內地和香港客源,拓展東北亞、東南亞和歐洲市場,以期整體定位朝「1+4」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同理,今天澳門引以自豪的「澳門歷史城區」、舊區特色和中西文化薈萃、議事亭前地至大三巴牌坊步行區地標,也非一蹴而就誕生。求變,令當年議事亭前地「封閉交通」計劃出台,即遇上社會輿論攻伐,行政當局頂住壓力,不斷檢討優化,才有今天碩果。由是,我們相信,在社會求變、應對時代之變下,只要匯聚民智、凝聚民心、集思廣益、檢討優化、去蕪存菁,定能按澳門實況,不斷自我革新,幹出成績。
癸卯兔年滿堂紅,是欣喜,也是考驗,只有求變之心不息,澳門明天定必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