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巿民之言)植樹有規劃防塌樹傷人

520

  今年颱風季將在下個季度到來,經2017年「天鴿」及2018年「山竹」兩個特強颱風和引發風暴潮後,未再有超強颱風襲澳,惟當年逾1000棵樹遭颱風吹襲受損,其中扶正約130株,可惜有791株樹木嚴重受損被移除,高達近八成受損樹木「救不回」。其中,有4株屬古樹名錄的樹木被強風吹倒,市政署只著力在樹木被吹倒後重新種植,對於不能挽救的古樹,是澳門綠化資產上的永遠損失。

  市政署過去稱有一套風災後恢復綠化的計劃,制訂山林保育工作。然而,未見市政署有城市植樹規劃指引,如其他政府部門般有「長者十年規劃」、「交通十年規劃」,市政署甩甩漏漏,不見全局的保護樹木工作,令樹木在澳門成為城市景觀配角而已。

  香港自2005年以來,有至少6宗塌樹奪命事件,澳門則在早年曾發生同類事故後,近年未有出現同類悲劇,但亦在2015年發生松山跑步徑塌樹傷人事件,足見管理樹木要防患未然,才能保障居民性命。

  當局種植路邊行道樹,一直以美觀為首位,但有沒有考慮栽種植物與本澳環境是否匹配、行人道設計及生長環境等,市政署的綠化工作及管理有需要更透明。所謂「十年樹木」,說明要種好1棵樹至少要一段較長年期,縱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前提是合適的土壤種植合適的樹木,惟當局看著樹木每年被颱風吹倒,翌年又重新重植,年復年如此,不僅浪費公帑,也無法種成可為路人遮陽擋雨、給鳥類棲息的大樹,更長遠的是要成為澳門大自然的一分子,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澳門行人道窄小,大多種上樹木已經難讓行人通過,與其勉強種樹,不如種不易被吹倒的較矮植物,再在公園和山林多種樹木,城市樹木未必平均分布,亦可保持樹的數量,始終種樹涉及整個城市規劃,澳門城市總體規劃經已公布,如何把種樹也列入其中,得跨部門協作,相信並非易事。

  除了生態環境變遷,掘路都會令樹木受影響,作為管理道路的市政署,有時批出掘路工程才知道傷了樹根,足見須作事前規劃監管,工程中是否避免工人把樹根掘斷?當樹木受感染,樹根受傷,自然難抵風吹雨打。

  中長期方面,當局還得交代《古樹名木保護名錄》第二階段清單工作進度,以及本澳古樹名木的健康及生長狀況,加強檢查及記錄,在風雨季來臨前完成樹木風險評估及跟進維護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