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布數據,指截至去年12月底,全年新生嬰兒共5026名,出生率為0.74%,是自2005年以來錄得最低水平。去年是新冠肺炎疫情第二年,經濟環境轉差,間接造成不願或不敢生育,面對人口老化,除了提升生育,輸入年輕人口或是另一方法,惟這個並非長遠之計。
2021年8月,全國人大通過關於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決定,3孩生育政策立即開始執行,國家將在財政、稅收、保險、教育、住房、就業等方面給予支持,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政策是有了,惟執行起來不易。近年,內地年輕一代「躺平」、「內卷」現象嚴重,稍早前中國網絡上還出現《躺平即正義》的奇文。說穿了,人口危機的背後實際是年輕人群體的危機,年輕人面對就業難、工資低、樓價高、物價漲的窘境,直接導致不願生育。
澳門同樣面對出生率低的問題,根據《澳門人口預測2016—2036 》的預測,以聯合國訂定的劃分標準,本澳處於「老齡化社會」階段,2026年會進入「老齡社會」,2036年後會進入「超老齡化社會」階段,即是說澳門只有4年時間面對,惟特區政府似乎只有「躺平」。
特區政府於2018年提出鼓勵優生多育構建和諧家庭 ,惟僅限於一次性的出生津貼5000元和有薪產假提升至70日,對於日後的照顧幼兒支援,還得「貴客自理」,可見措施聊勝於無,要求居民「優生多育」,流於口號。「多育」很明確是人數,惟更要注重「教育」,至於「優生」,有賴透過營造良好的產前和產後環境。
家庭友善政策一定是提升生育意願因素中佔首位,諸如完善房屋政策,針對年輕家庭置業推出短期支援措施,建立完善家庭經濟補貼政策,以至設立24小時服務的托兒所,有的國家甚至要求企業給予嬰兒母親兩年的停薪留職,足見外地的經驗也很多,例子不一而足,只是特區政府無法學習,導致「優生多育」成一紙空文。政府集中興建T1和T2戶型的社屋和經屋,但空間感細,只是「為建而建」敷衍了事,更應加建T2和T3戶型,只要居民願意多育,可以更有機會輪候成功。
總的而言,沒有良好的就業和居住環境,可以預見,未來出生率只會低處未算低,衍生更多社會問題。對此,「優生多育」不能再流於口號,要直接制訂大大小小政策,讓年輕人更願意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