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澳門街坊節」啟動,連續兩個月舉辦公民教育、社區探訪、街蹤尋源等活動,推廣「睦鄰互助,關愛社區」風氣,加強居民互動,增進鄰里情誼,強化愛國愛澳情懷。「街坊節」舉辦多年,有效發展社區,紓解社區問題,促進社區建設,整合澳門特區「社團社會」、「社團政治」內涵,尤以在澳門回歸祖國前後,街坊組織、社區組織建立起來的澳門社會和分區「治理」上,「社團社會」和「社團政治」擔當起來重要職責,甚至在特區成立以後,成立了北區、中區、離島3個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成為政治體制組成部分,發揮政府諮詢組織功能。
我們地小、人口少,是自身體制、資源的制約。可是,澳門正因為「小」,卻保留下來中國傳統「里仁為美」、「睦鄰友好」的精神,體現社區互助互愛的人情味。儘管澳門社會和經濟不斷發展,昔日的圍里、社區建築換上大廈高樓,街坊鄰里也發生重大變化,可是依然保留社區組織的坊會、社團、慈善機構體系,服務區內民衆,以至透過社區工作,薪火相傳,培育一代代人,體現澳門社會、社區特色。
正如今年第一個8號風球颱風「泰利」襲澳,政府啟動民防行動中心運作,本澳依法進入即時預防狀態,除了政府部門與公共實體的民防行動架構立即進入執行狀態,應對颱風來襲,其實,還有社區組織、社團、志願者投身抗禦颱風的服務行列,守護本澳居民,這也體現在澳門特色的政治體制中,在「一國兩制」、「澳人自澳」、高度自治下,經由政府、民間攜手合作的「自治」氛圍,共建美好家園,推動澳門社會發展。
在社會、社區治理層面和民生服務方面,更見政府主導、社團興辦的各種服務機構。幼兒園、養老服務、社區醫療和心理服務、興辦教育以及各種社會服務和福利,都在官民攜手中支撐起今天澳門特區的社服、社福、教育、醫療體系有效運行,令到澳門小而全、小而美,展現在里仁為美、睦鄰友好的特區建設中,也體現在社會、社區、經濟發展層面,將澳門發展「紅利」擴展到各個社區。疫情後社會訴求「引客入區」,要發展社區經濟,令社區分享發展紅利,便離不開社區、工商團體的合力,聯同政府提供公共資源服務和行政政策措施;舊區重整、重建,6家博企「入區」,也必然形成政、企、社區合力,才能在各個社區中「在地」開展重整工作,促進經濟民生建設。
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的組成,也見到政府從各社區的地區組織中挑選人才,加入政府諮詢組織架構,成為人才歷練的「平台」,打通官民溝通渠道,加強政府與民間組織的互動,直接了解各個社區所需,為澳門特區培養政治人才、治澳人才創設了「培訓基地」,每年街坊節舉辦活動,除體現社區關愛、睦鄰友好、共建和諧社區,也提醒大家,澳門雖小,但小而全、小而美,體現出本澳人情味,正是我們社會瑰寶,應該好好珍惜弘揚,薪火相傳。澳門特區發展進入新征程,參與橫琴合作區建設、大灣區建設,橫琴「澳門新街坊」項目行將開售,正標誌我們的里仁為美、睦鄰互助情懷延伸橫琴、輻射灣區,值得大家思考怎樣將「街坊」、「社區」情懷,在新時代、新征程展現新形象、新魅力,體現澳門特色「一國兩制」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