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巿民之言)提升服務質素接待能力吸引國際客

765

  農曆新年逐漸臨近,本澳社會做好各項迎新年賀歲準備,一方面是與市民共賀新歲,另一方面也是藉傳統節慶,加大吸引旅客力度,尤其新春佳節歷來是本澳旅遊黃金檔期,舞龍賀歲、花車匯演和煙花表演,以及各種主題展覽、表演節目都集中在春節期間舉行,增加本澳中西文化融和氛圍,加強對旅客的吸引力。

  這些活動,其實只能算是按時序推出節目,吸引旅客來澳。但是,澳門要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說到底,「賣」的就是「服務」,必須全方位體現澳門的服務質素、接待能力,才能賓至如歸。過去,由於澳門地方小,制約了接待能力,諸如每當重大節假,澳門便出現旅客「逼爆」現象,甚至與居民爭奪公共服務,如巴士、的士,引致社會質疑本澳接待能力不濟,希望加以改善。

  然而,當旅遊向品質化、客製化發展,「服務」方面便隨之產生重大變化,甚至可以超越各種基建、硬體、軟體的配套建設,從而以「全方位」服務體現當地接待能力,也因而考驗可以接待的客源範圍。

  諸如,「有禮待客」,已經從各界別前線服務人員,擴大至整體居民對旅客有禮相待,從而發展出「全城有禮待客」、「人人都是旅遊大使」的自我服務水平要求。又如,推動旅遊客源國際化,也體現在當地多元文化能夠共融,尤其在文化、宗教信仰的差異上,讓旅客在行程中有「家」的感覺。

  早前,旅遊局與美高梅合辦國際客源培訓計劃,向旅遊等相關業界從業員具針對性地介紹接待國際客源的知識和技巧,並舉辦「伊斯蘭禮儀和文化習俗專題講座」,提升澳門業界對清真的認識,推動成為穆斯林友好城市。

  我們看到,當爭取擴大國際客源和國際旅客成為旅遊施政其中一項重點,那麼,業界、社會怎樣體現「國際化」的接待能力便至關重要。尤其是伊斯蘭世界人口龐大,地域範圍廣闊,必然是旅客客源重要市場,澳門在既有的宗教、文化多元共存中,也與伊斯蘭、穆斯林和諧共融,可以說具備很好底蘊。

  只是,當要在旅遊服務上完善接待穆斯林,除了硬體的如宗教場所,也包含了清真餐飲服務必須得以認證,這些,除政府推動以外,有賴業界從市場角度確保具備資格參與市場運作。因而,政府和博企合辦相關國際客源培訓,意味著政府和市場都意識到澳門有需要在推動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發展的同時,必須注視「客製化」服務,切合服務需求,提升接待力。

  不妨看看,星馬泰3個國家先後向中國旅客免簽,意味著彼此旅客往來將提速發展。澳門作為中國門戶,也近水樓台先得月,可以吸引星馬泰旅客來澳,實現「一程多站」遊;而星馬穆斯林人口必然是澳門國際客市場目標。此外,中東國家和我國關係日益密切,伊斯蘭世界人口「重鎮」,也可以透過粵港澳大灣區旅遊目的地,打造吸引穆斯林旅客的旅遊聯線。這些,便有賴「先利其器」,澳門要從接待穆斯林、做好清真餐飲等方面「補強」,也引伸到其他目標客群「客製化」服務,才能體現在服務質素、接待水平上契入吸引國際客,展現澳門多元文化共融的獨特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