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巿民之言)強化跨境銜接聯通補強舉國體制

177

  上周舉行的「大灣區金融互通」研討交流會上,有講者談到跨境金融要打破制度壁壘,包括粵港澳不同的法律制度、經濟條件和關稅,當中一定需要中央政府用政策推動,故要從國家金融戰略思考問題,做好金融體系建設,優化軟硬件,包括修改金融法律,打通資金流;其中,建議澳門、香港拓展人民幣業務合作,並將港澳兩個特區的CEPA(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加以互補,讓葡語國市場跳入大灣區,用好澳門國際大都市「金名片」。

  儘管相關研討會聚焦金融、大灣區跨境金融流通,但是,也可舉一反三,澳門特區無論發展「1+4」產業、經濟轉型,又或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擺在面前的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3地有著「制度差異」的問題,「兩制」以及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在法律、關稅問題上,金融怎樣「跨境」聯通,關乎國家命脈根本,尤以當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激化國際金融戰,在發展與安全、開放創新與風險管控間,都需要從國家戰略高度來看問題,來看待打破各種壁壘的構想,以「舉國體制」來謀劃,也以澳門所長,服務國家所需。

  不妨看看,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關於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便提出「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而談到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時指出要「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由此可見,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當中有賴做好區域協調發展,不管是各行政區跨域合作要構建新機制,甚至,要用好港澳「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助力國家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所以如此,概因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以往「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改革開放模式,再不能切合當下國家高質量發展所需,甚至再難以「摸到石頭」,而全面深化改革,高水準對外開放,也沒有國際上的、我國的經驗模式可供借鏡。

  為此,用好港澳「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從港澳自由港和與國際高度接軌、國際化程度高的運行促使「兩制」的壁壘得以有效、有序打破,實現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才是港澳助力國家高水準對外開放和高質量發展,也促成澳門做好國內、國際「雙循環」平台,獻力國家發展之途。

  澳門「1+4」產業多元,其中的現代金融正好是「試驗田」,推動跨境金融流通。此外,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作為「兩制」磨合前沿,正在為澳門與內地打破「壁壘」,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提供創新「試驗」空間,實現合作區「一國兩制」新示範。「一線開放、二線管住」的關檢制度;「澳門新街坊」的建設;稅項減免和趨同澳門稅制的措施;7天內「團進團出」橫琴口岸多次往返;以及合作區多功能自由貿易帳戶的設立……莫不展示澳門推進國家踐行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國式現代化已具備「雙循環」平台優勢,並協同大灣區、合作區深化聯通對接功能,以澳門所長服務國家所需。

  我們相信,改革永遠在路上,澳門各領域的發展,投放到開發橫琴、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必須站高看遠,尤其以國家戰略看待「兩制」打破壁壘和建設銜接、對接機制,實現跨境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高效便捷流通,促成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補強「舉國體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