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巿民之言)增育兒援助再談社會責任

85

  衛生局副局長郭昌宇早前表示,今年截至1月27日,兩間醫院共有284名新生嬰兒,較2024年同期的301名稍降,他預料本澳出生率跌勢仍持續,若今年全年新生嬰兒達3500名已很樂觀。去年出生人口為3603人,當局預測今年全年出生人口的數字,已經是「輸少當贏」,可見去年並未出現龍年效應,想起上1個龍年,即2012年的新生嬰兒共7315名,去年是2012年的一半也不到。

  一般認為,居民生育最大的因素是經濟環境,我們不妨用數字作個對比。回顧2012年博彩業總收益為3068.2億元,不過2024年的博彩收入亦不算太差,也有2268億元,惟當中包含通脹,可以說少了三分之一的賭收,呈現博彩業萎縮狀況,尤其貴賓廳結業,少了一部分高收入人士。未來,倘衛星賭場無法順利過渡而要結業,影響萬多人的生計,恐怕有更多人不願生育。

  然而,這三分之一的經濟「威力」足以令人不敢生育嗎?只能說大環境轉變,就業環境和居住質素轉差,2012年住宅單位平均成交價為每平方米57,362元,縱使2024年樓價下行,每平方米平均樓價約8.5萬元,增幅約兩成多,縱使居民工資中位數由11,300元升至20,500元,大約增加八成,可見收入仍跟不上動輒數百萬元的樓價。關鍵在於,2012年居民憧憬有良好的經濟和就業環境,到了2024年,經歷疫情,對前景缺乏信心,更多的是選擇躺平。

  行政長官岑浩輝早前接受訪問時表示,現時本澳只有出生津貼,沒有育兒津貼,特區政府要考慮如何鼓勵生育,會在財政允許的情況下,向社會發出信號,鼓勵和支持年輕一代多生育,承擔「社會責任」。為此,政府會積極考慮「育兒津貼」的建議。我們樂見成事,不過「社會責任」一說惹來居民熱議,指生育從來只是個人選擇而非社會責任,倘說到是「社會責任」恐怕會嚇怕更多居民了。

  育兒津貼對提高出生率有一定幫助,並要研究增加產假和侍產假,用「兩條腿」走路,政府積極研究育兒津貼鼓勵生育。

  公屋事務委員會正積極探討有意修訂經濟房屋法的置換制度。既然當局「技術性」讓經屋需求大減,在目前充足的房屋供應下,應開放經屋持有人因家庭發展申請較大或較小的經屋單位,甚至在經濟條件改變時置換合適的夾屋單位,促進居民向上流動之餘,亦有更多育兒空間。只要居民看得到經濟和居住環境是可期的,有願景的,自然就會積極生育!